要实现自己的发展,成为了不起的自己,除了要开启行动的一点,还需要推动思维的进化。自我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从保守僵化变得灵活而有弹性的过程。
第二章的推动思维的进化
心智模式就是我们头脑中惯有的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
心智模式十分重要,因为它决定我们如何面对必然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决定我们如何追求一心想要的成功和幸福,并且决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如何评价自己自我发展的过程,就是心智模式不断发展和进化的过程。
心智模式的作用:第一个作用是塑造我们的经验,影响我们的情绪,第二个作用引发行动。
如果你的心智模式不能引发有效的行动,你感觉再好,那也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欺骗。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发展出一种能够容纳变化的思维方式,我们在行动上要改变世界,在思维上,要么世界改变我们,而且这种改变不是变得简单,而是变得深刻而复杂,这就是自我发展之道。
防御型系统模式有三种典型表现: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它们都会阻碍我们的改变和发展。
维僵固型思维:活在别人的评价中
1.怎么看待能力比能力比本身更重要。
2.努力比聪明更重要。
3.遇到挫折,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让事情“就此停止”还是“更进一步”?
4.放下自我与真实世界互动。
应该思维分为两种:对世界和他人的应该思维,对自己的应该思维。
几乎所有消极情绪背后都有应该思维的影子
现实是不会跟我们讨价还价的,即使他让我们不舒服,我们也战胜不了它,就算我们要改变现实,也得在承认现实的基础上想办法。
应该思维和愿望还有一个重要区别,当我们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是冤枉的主人,支配的愿望,可是当我们陷入应该思维的时候,应该思维变成支配我们的主人,我们只能服从于应该思维背后的规则,失去了自主性。
如果一个人把决心看成愿望,而不是必须要完成的事,会让他做事更有灵活性。越是接受现实,人们越能利用现实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是在焦虑,抑郁和愤怒中跟现实呕气。
绝对化思维,遇到挫折时的悲观主义,都会陷入习得性无助中,你经常觉得“再做什么都没用了”,这种思维就是一种绝对化思路。
三种防御性心智模式都有自己防御的东西。僵固型思维,防御的是我们内心完美自我的形象。应该思维,防御的是我们内心已有的规则。绝对化思维,防御的是我们可能产生的伤害。同时,这三者又有很紧密的内在联系。
人生更像是一个无限游戏,错误和挫折并不是游戏的终点,而是游戏的一部分,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游戏总还在继续。而我们所能做的是想想从暂时的挫折和失败中积攒了什么样的游戏经验,然后给自己加满学点整理装备,重新出发。
创造性思维:找到持续行动的张力
爱,我越爱它,越希望它认识这样你就会越大,就会催动我持续行动,直到它最终完成。
我们也可以把人生看作是一个创作的过程,一个把我们心里钟爱的理念变成现实的过程,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生活不是美好的,乌托邦暂时没钱去追求梦想,这就是一个现实创造性思维,并不是让我们忽略现实,相反,它让我们承认现实的无奈,让我们用一种不同的目光去看待现实,把现实看作创造的条件限制。
创造性思维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再想现实是怎样的,环境能够提供什么,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
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以现实来思考目标,先想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想自己的目标是不是现实,该树立怎样的目标。
控制的两分法:把目标变为行动
控制的两分法:努力控制我们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网图控制,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前半句的意思是专注精进,后半句的意思是顺其自然。
控制的两分法的第一步是思考,担心的事情里,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哪些是控制不了的,并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能控制的部分。第二步,把能控制的部分找出来,并做成计划,努力把它做好
有时会被另一个问题带走“这件事对我重要吗?”
这是人自然分配注意力的原则,人的习惯是思考一件事重不重要,而不是思考这件事能不能控制?而这种思维方式,会把他们的目光引到对最终结果的担忧上,而不是此时此地的行动上。
从直觉上看,这样的想法似乎有道理。可是再仔细想想,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思维方式的漏洞。就算一件事很重要,但那又怎样呢?因为它很重要,我们就能控制它吗?还是因为它很重要,我们就应该担心它呢,如果是前者,就是一种典型的“应该思维”。如果是后者,我们仍有担心引发焦虑,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控制权。明明能够通过控制的两分法让自己变得专注一些,却一定要任由焦虑破坏自己的行动力,结果不仅重要的事没做成,很可能连眼前的事也没做好。
近的思维,就是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
掌握进的思维方式的三条原则:
1.用描述性语言而不用评价性语言
2.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
3.关注现在能做到,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
一件事有没有用?只有做完才会知道,我们需要先相信、先投入,才能看见想看到的东西。如果我们一定要在头脑中预想出行动的结果,反而会失去行动的能力。
用两个问题提醒自己,不要想太远的事情。“我现在能做什么?我愿意做吗?”
思维弹性:思维是怎样进化的
倾听的要诀就是知道很多事情,其实你并不知道。
一个好的倾听者,心里会有很多问题。他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在自己的心里,而是在别人心里,所以才需要提问。而一个不好的倾听者,他的心里会有很多答案,他觉得自己早就知道别人要说的东西,所以听到的永远是他自己心里想的,没什么意外。
人的思维是一个很简单到复杂,再重新回归简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某件事的理解会呈现螺旋式的深入,最后会简单地归纳出某件事情的本质。如果人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方式,也能以这种螺旋深入的形式发展,就会具有一种弹性的思维。掌握这种思维的要诀跟倾听很像,就是不要太快确定自己知道的东西是什么,从而会探索其他的可能性留下空间。
套用禅师三种境界的说法:第一重境界就是把知识当作绝对真理来学习;第二重境界就是知道知识是有错的,所以批判它、排斥它;第三种境界就是重新学习知识,结合知识产生和应用的背景,既知道它有局限,也知道它有用的地方在哪里。
“应该思维”的问题没法通过“不要有应该思维”这样的想法来解决,而需要用局部思维。你要试着理解任何一种看法,都是局部的,包括这本书。
不要让“不应该”变成另一种“应该”,而要比照着现实思考:我现在面对的情况是怎么样的?除了现在的这种判断,还有其他可能性吗?这是本书,想给你的最重要的思考。
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思维对环境有两种基本的适应方式,一种适应方式叫同化,就是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去理解新发生的事情。把心发生的事情加以裁剪,是指符合我们头脑中原有的认知模式。当你同化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所有事情自己都已经知道了,它们只是在重复你头脑中已经发生过的事情。
如果同化是改变事物来符合我们头脑的认知结构,那顺应就是改变自己的认知模式来适应新事物。每次学习新东西,努力把原有的东西放下。
承认自己所知的局部知识,对自己的无知保持敏感,给自己很多问题,而不是很多答案,这些问题会逼着你去探索,去体验,去体验新的东西。这样会经历很多痛苦,因为你会发现原有的东西总是不对的。跟你会一直进化,会变得有趣,深刻而复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