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

作者: 杨令宗 | 来源:发表于2023-10-30 12:33 被阅读0次

“形而上学”在中文里的直接出处是《周易》,原话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的“形”,是形象、形状的意思。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具体的东西,比如你戴的手表,你住的房子。这些具体的、有形的东西,都属于“形而下者”,那么反过来,抽象的、无形的东西就是“形而上者”。你的手表为什么能计时,你的房子为什么能遮风避雨,这背后都有抽象的规律在,这些规律就属于形而上的学问,也就是“道”,也就是形而上学。

中国传统里很重视“道”和“器”的二分法。如果你的水平只停留在“器”的阶段,你的发展潜力就很有限。比如你能胜任A公司的前台工作,但把你换到B公司的前台,你就不知所措了。这就意味着,你的能力过于具体了。但如果你上升到“道”的层次,就可以举一反三、一通百通,随便换到任何一家公司的前台都能胜任愉快。如果你在“道”的层次更上一层楼,你还能掌握更抽象、更有普遍性的规律,从一家公司的前台工作领悟出待人接物的一切要领,那么哪怕让你去做一份从没做过的工作,但只要它是和人际关系高度相关的,比如治理天下,你都可以无师自通。

这就是孔子推崇的“君子不器”,这方面的榜样人物就是儒家的圣人大舜。大舜明明只是穷小子出身,既没学问又没眼界,但偏偏做什么像什么,就算突然提拔他当领导,他也能表现得好像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干了一辈子一样。如果我们来总结大舜的成功经验,就可以说他对“形而上”的知识有着超常的领悟。但是,中文里可以说“形而上”,可以说“道”,并不会说“形而上学”。

确定“形而上学”这个名称的是日本明治时代的哲学教授井上哲次郎。当时西学东渐,日本大量译介西方经典,井上哲次郎从《周易》取材,把亚里士多德的名著Metaphysics翻译成“形而上学”,意思是“研究形而上的学问的学科”。后来这部书传到中国,中国的翻译大师严复很排斥日本人的译名——严复把Metaphysics重新翻译成“玄学”,结果谁也没压倒谁。今天我们读西方哲学的中译本,“形而上学”和“玄学”都是常见的词,不知道来龙去脉的话还以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但无论如何,亚里士多德那部Metaphysics终于还是以井上哲次郎的译名胜出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中译本,译名基本都叫《形而上学》。不过在西方世界,Metaphysics这个书名本身的来历就是一场乌龙。公元前1世纪,学者编辑亚里士多德的遗著,把这部分手稿排在《物理学》手稿的后边,原稿并没有题目,编者也没想好该怎么取名,就暂时写上“排在《物理学》之后的若干卷”。这话是用希腊语写的,后来罗马人整理图书,用拉丁语改写成Metaphysica,这个名字后来就在西方世界沿用下来,到了英语里就变成了Metaphysics。词的前缀meta既有“在……之后”的意思,又有“超越……”的意思,学者们舍简易取深刻,Metaphysics的意思就这样从“排在《物理学》之后的若干卷”变成了“超物理学”。

这也不能全怪学者们粗心,因为这部书里讲的内容真的属于“超物理学”,诸如“存在”到底是什么,“实体”到底是什么,“一”和“多”到底是什么关系,事物存在的原因是什么,终极原因又是什么,诸如此类。这些问题如果用英文表达,就是Be和Being的问题。所以哈姆莱特最名著的台词“to be, or not to be”涵义不仅仅是“生存还是死亡”,否则就可以说成“to live, or to die”了,但中文只能这样翻译。

你肯定会问:“这不都是哲学研究的课题吗?”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没错,这都是最基本的哲学课题,所以“形而上学”和“哲学”这两个词在有些时候可以等价互换。“哲学”这个词也是日本人借用汉语的发明,用来翻译philosophy。philosophy的词源同样要追溯到希腊语,原义是“爱智慧”。如果追溯得再早一点,希腊语的“哲学”来自“神话”,两者是同源的,甚至可以说就是同一回事,只是后来经过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努力,才终于使“哲学”脱离“神话”,成为一个独立而高贵的名词。

日本当时翻译西方经典并没有什么统一的翻译标准,借用中文来表达philosophy的译名五花八门,比如有“理学”、“性理学”,让人怀疑是朱熹的书。物竞天择之下,“哲学”一词最后胜出。

所以当我们要分辨“哲学”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可以到philosophy和metaphysics的区别上找。显然前者的涵义更宽泛,诸如人生哲学、政治哲学,都可以归入philosophy,但不能归入metaphysics。就连自然科学原先也属于哲学,比如牛顿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那些惯性定律、万有引力、行星运行轨道等等,都不是“科学”(science),而是“自然哲学”(natural philosophy)。那么牛顿当然也不是科学家了,而是一位自然哲学家。要等到牛顿死后一百多年,英语里才出现科学家(scientist)这个词。科学(science)倒是早就有了,来自拉丁语,意思是“知识”,和来自古英语的knowledge原本是同义词。

把science译成“科学”也是日本人借用汉语来做的。古汉语里直接就有“科学”这个词,涵义是“科举之学”。但科举为什么叫科举呢,是因为要分科考试,比如一位唐朝考生要想好该报考哪一科,明经科还是进士科。而science作为现代科学,一大特征就是学科越分越细,专业性越来越强,所以在分科之学的意义上被称为“科学”。

你可以把所有的学问想象成一棵大树,作为基础的树干肯定只有一个,而树枝越分越多。狭义上的“形而上学”曾经就是这个树干,它是更基础、更抽象、更有本原意义的哲学。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形而上学”也被称为“第一哲学”。如果没有坚实的“第一哲学”做基础,那么各种人生哲学、政治哲学,甚至自然哲学,就变成了空中楼阁。

比如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三卷的标题是“研究哲学的规则”,一共给出四大规则,其中有这么一句话:“所有物体的每一最小部分是广延的、坚硬的、不可入的,可运动的且具有惰性力,这是整个哲学的基础。”如果能请亚里士多德主义者来评价一下的话,他们应该会说:“没错,这就是形而上学。”

我再换个角度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教导我们的人生哲学,我们应该照着去做。但为什么要照做呢?如果你的回答是“因为照做会有好处”,那么你就沦为功利主义者了,无利不早起而已,一点都不高尚。如果你回答“因为照做的话,全社会都会变好”——中国人能回答到这一步一般就算到头了,但放到西方哲学里来看的话,你仍然是个功利主义者,你的动机不过是为了谋求世俗意义上的利益而已。再说你怎么能证明这样的结果真的好呢?还有,所谓“勿施于人”,到底谁才算人呢?奴隶算不算人?“女子与小人”算不算人?异教徒算不算人?反动派算不算人?“人”的定义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一以贯之的标准。而且,如果我们采用佛陀对“无我”的证明,完全能证明出世界上从来没有一种叫做“人”的东西。所以我们先要在第一哲学里边找到基础性的答案,比如我们发现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是至善至公的,那么我们只要按照上帝的旨意做事就好了,或者像康德那样找到所谓“定言令式”,非得如何去做不可。

很多大词都有一个渊源,试着从它出生的地方梳理一下就容易理解了。

相关文章

  • 马克思爷爷讲故事,第六章

    6,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这可真是一个古怪的东西。形而上学和去学校上学有什么关系吗?形而上学,到底什么东西?”三个...

  • 关于形而上学的几个误解

    路传颂 “形而上学是什么?”这本身就是一个形而上学问题,几乎没有任何一种对形而上学的定义能够获得所有形而上学家的认...

  • 形而上学有存在的必要吗

    你如何看待形而上学知识?形而上学知识在现代知识谱系中仍有必要吗?为什么? 我认为形而上学在现代知识谱系中仍有必要...

  • 尼采、笛卡尔对形而上学的看法

    形而上学思考 一、形而上学以及问题的简要论证 形而上学在亚里士多德这里,形式就是形而上的最高对象,它自身静止,却推...

  • 《人性的,太人性的》笔记——第一章(7)

    17 形而上学的解释。 年轻人珍视形而上学的解释,因为形而上学的解释在他们认为不舒服或感到蔑视的事物中向他们显示出...

  • 海德格尔论尼采的价值思想

    在海德格尔看来,价值问题是认识尼采的形而上学的一把钥匙。海德格尔把尼采的形而上学看成是一种价值形而上学。在...

  • 《死亡哲学》:灵魂可不可以不朽

    在简单介绍了柏拉图的形而上学(见《死亡哲学》:灵魂不朽的前奏——柏拉图的形而上学[https://www.jian...

  • 哲思动态|180123

    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易经·革》 爱智学园 《形而上学》与“形而上学” 作者:白马非马已...

  • 14思考之思考—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西方思想史上最有影响和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形而上学》讨论的是所谓“第一哲学” 的问题。 亚里士...

  • 形而上学

    以前一直认为“形而上学”是一门虚伪的知识,现在读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才知道,原来它是西方哲学的源泉,是一套高...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形而上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xub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