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无他,唯手熟尔

作者: 阿哲leo | 来源:发表于2016-08-02 12:57 被阅读507次

    我们学习知识来干嘛呢?

    这个问题有很多个答案,但归结起来我认为主要还是有三个答案:分享、使用、创新。

    知识分享——让人知道你知道。

    知识使用——让知识带来价值。

    知识创新——用创新超越竞争。


    一、打造自己的品牌

    知识的共享其实很简单,比如我们传一个文件给小伙伴算是分享,我们发个朋友圈也算是分享,我们写篇帖子、发个日志也算是分享。但是大家有没有思考过我们为什么要分享自己的知识给别人呢?

    有句话我觉得说得非常到位:you are what you say(你说什么样的话,你就是什么样的人)。同样的,你分享什么样的内容给大家,也就决定了你在大家心目中的印象。比如,在挖财论坛大家都知道阿哲是喜欢研究时间管理的,但是在其他论坛可能大家只晓得阿哲是个爱折腾的电脑极客。这其实就是你自己根据所学的知识塑化出来的“个人品牌”。

    “个人品牌”第一重境界:爱分享的热心人

    其实,可能大多数人都会停留在第一重境界,平日看到了好看、好玩的东西就立马分享到群里、朋友圈里,每天都能从各种晒中看出来你对自己的定位、对生活的态度。比如,有人最近正在学习哲学,你就会发现他的朋友圈里全是他的思辨。有人刚刚当了宝妈,她的朋友圈里可能就全是关于小孩子该怎么去关心、照顾和教育的问题了。这也是知识的应用,可以扩展你所学知识的范围。

    “个人品牌”第二重境界:爱发言的理论家

    稍微再进一步的知识分享就是这第二重了。许多人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到了一定程度,就开始整理自己所学的东西,时不时还会把自己对所学知识领域的一些见解分享出来,让人感觉他好像确实在那个领域有了较深的沉淀。比如我自己啦,不管时间管理也好,知识管理也罢,都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出来一些想法和看法,然后将它发表到博客、论坛等平台,唠唠叨叨讲一些自己还并不成形的见解。这个过程就会让他人对你的“个人品牌”有强烈的认识,因为你的知识分享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特色,有辨识度就更容易被别人记住。

    “个人品牌”第三重境界:爱交流的知心人

    当自己学了很多知识,也总结提炼出来自己的一些所谓的“理论”之后,你的知名度可能会比较高了。这个时候的知识分享,并不仅仅是限于自己的角度,而是可以跳出固有的思维,去思考一些体系的问题。比如那些能够写书,能够做报告的大咖们,他们对某个领域的知识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他们的分享可以针对不同人给出不同的反应,就像是一个知心姐姐一样,你的任何烦恼都能够通过他们对知识的分享得到你想要的答案。

    我现在好像走到了第二重吧,你们呢?

    二、形成一些成果

    如果我们说知识的分享就像是个人品牌的塑造,那么知识的使用就更像是毕业时候必须写得论文成果了。当你读完大学,如何来评价你四年的所学?写一篇论文出来,提出你的观点,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式。对于平常的知识学习来讲,我倾向于用两种方式输出,一种是写读书笔记(并不一定限定于看书)。另一种便是写日志,将学到的东西,学习的感悟写出来,以加深印象。现在呢,我也在探索向一些媒体投稿,让自己所学的成果能够传播得更广一些。

    《史记》中有句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意思就是如果有钱了不回家去炫耀炫耀,就像自己穿着一套名牌衣服在漆黑的夜晚走路一样。似乎学习知识也是如此,假如自己埋头苦学,却没有一些拿得出手的东西来让大家知晓,或者说学到的东西没有将它运用于实践,那么学习知识又干什么呢?

    形成成果的第一步:不必要在乎别人的看法

    为什么形成成果不必在乎别人的看法呢?是因为我们学习知识起初并不知道它会有什么用处,当然我们也不必要在学习之初有那么强烈的功利性。大家只是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其他需要,去涉猎广泛的知识,然后形成一定的体系,算是一些素材。

    形成成果的第二步:仔细思考别人的看法

    那为什么第二步又得去思考别人的看法呢?是因为当我们的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们对知识形成成果的输出最终是要别人看的。你自己能看得懂得东西,别人不一定看得懂。说通俗一点,我们得去分析清楚买方市场,要弄清楚消费者的需求,这样一来,知识成果的输出才会显得更加有的放矢。

    形成成果的第三步:一定要有实际指导意义

    让大家看得懂还不够,还得对实践有指导意义,让自己或者别人的实践活动能够因为你的这些成果变得更好。比如最近我常喜欢讲一讲时间管理的一些知识,我就是尝试着把我之前所积累的东西变成一些成果来,让这些成果在指导我的工作生活的同时,也可以对大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样一来,所学到的知识便能够更有体系,又有价值了。

    三、变出些新花样

    我在我的云笔记里面永远都有一个文件夹,叫做“头脑风暴”。我会把我在看书、走路、学习时候的一些想法和只言片语都记录下来,然后围绕这些想法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自我对话,有时候还能形成一些比较不错的理论。我觉得,以“头脑风暴”为点,可以扩展知识创新的面,让我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有意义。

    有人觉得创新很难,但有的人却觉得很简单。我昨天看《她理财》,里面有人写到这么句话“我在手机上十分钟可以完成一篇软文提纲并邮件发出,一个错字也没有。旁边客户和领导一杯水还没喝完,彻底震住了。一个小时做个策划进度表,半天写完一个PPT都是常有的事儿。我敢拍着胸脯说,哪怕一个下属都没在,现在这全年几千万的业务里,关于我部门的部分也不会出岔子。这是立足之本,是多年积累和对自己严格要求的收获。我也被这段话深深镇住了,创新难么?知识的应用难么?你连对某个领域的知识连“熟悉”都算不上,何谈创新和应用?

    “无他,唯手熟尔。”

    创新路径之一:熟悉你要创新的领域

    其实这个路径跟“形成一些成果”有一些重合之处,你必须对你学习的领域深入了解,并能够勾勒出来整个领域的大致框架,这样才会让你有更多的空间来搞一些创新。不然,为什么那么多“大牛”们,都说自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他们不是谦虚,确实是你连巨人的肩的爬不上去,又如何能够成为巨人呢?

    创新路径之二:由此及彼

    当知识框架构建起来之后,还需要在不同领域的框架之间构建起一座“桥梁”。比如乔布斯在设计MAC OS的时候,他将学习到的书法理论运用其中,创造出来现在我们所看见的美轮美奂的字体。要想“变出些新花样”,就是要天马行空的把不同的知识架构联系起来,要从这里看到那里,要把看似不相关的东西,用你对这些领域知识的理解,找出内在联系,最后像搭积木一样,把他们融合起来。

    创新路径之三:由表及里

    iPhone之所以是近年来创新产品的一个顶峰,除了它将手机、MP4、游戏机跨界有机融合起来,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融合还分化出了自己的“灵魂”,让人觉得用iPhone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我们要搞出一些新花样,要创新,最关键的还是要注入“灵魂”,要把大家平日通过表面看不清楚的东西,想办法把它的深处挖出来。比如我们第一期的纸上马拉松,相对而言会粗犷一些,第二期又加入了“主题”的元素,在过程中还可能会加入团队、协作、管理等元素,让整个活动变得更丰满也更鲜活。这就很好玩了,这就是一个好的创新。

    知识的收集、整理、应用,说起来只是寥寥数千字而已。但是要行动起来,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就像我们“跑马”,坚持了100天,才会有了一点感觉,心中有了更多的正能量。但这一切不过只是开始,路要一步一步走,关要一个一个闯。希望大家都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让自己变得更加富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识管理~无他,唯手熟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xvf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