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天气真的冷了很多,冬夜最好的放松就是读书,听音乐。这周开始读新入的《冬夜繁星》。最近有机缘了解到一些关于黑胶唱片的知识,也想找一些相关的书籍。后来才发现这本书其实不是讲唱片的,更多的是作者对西方古典音乐的理解。音乐由于其抽象性,的确很难用文字来书写,不过人们又那么渴望将自己在音乐中所感受到的那种情感表达出来,所以有许多学者尝试来分析音乐,帮助更多人了解其中的奥秘。
本书的作者周志文先生是浙江人,1942年出生于湖南,后来去了台湾是台湾大学文学博士。他曾经担任湛江大学台湾大学教授,杰克汉学讲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访问学人,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他对音乐极为热爱,退休以后就专心做三件事,读书,写作,听音乐。这本散文随笔集有27篇,介绍了很多大家熟悉的音乐家。他用自己深厚的知识学养为读者介绍了古典音乐的知识,以及自己在聆听音乐过程中的感悟。可惜学术研究强调的是专精,所以那些专业讨论音乐的文章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很难消化。
虽然周志文先生的专业不是音乐,但是他很热爱音乐,对音乐史上的许多问题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但有时候资深乐迷可能更容易跳脱出音乐本身,从不同的维度去理解作曲家和他们的作品。音乐是与心灵相感应的直觉的艺术,乐曲的频率才是那些音符带来的真实奥妙。当然人与人的感受不同,每个爱乐者与音符之间建立的关系也千差万别。不过通过一些思考还是能让我们把听音乐的感受延续得更为长久,文字在此时作用就有点非重要了。
作者认为音乐写出来是让人演奏、让人听的,唯有从乐谱变成声波才是它存在的最好状态。克罗齐也说过“艺术是在欣赏者前面才告完成”,创作是一种传达,而欣赏是一种接受,对艺术家而言,创作得不到回馈信息是对他们最大的折磨。特别对音乐家而言,有时候大量呕心沥血的创作,可能根本没有机会被大家听到。比如现当代的那些作曲家,大家对他们的作品无论是理解还是接受程度都非常有限。
当我们在接受美好的艺术时,会赞叹它们的伟大,感受它们带来的积极的正面的意义。然而艺术并不是童话,或者说即使在童话里也存在着阴暗与痛苦的一面。所以有时候听到了一些大胆而前卫的现代音乐时,可以尝试理解作曲家渴望表达的涵义。突破传统表现形式的那些离经叛道的行为背后,混乱和嘈杂的音效里面,也许正隐藏着它们所想反衬的宁静和美,而表面上不积极的事物也可能具有独特的价值。保持开放包容的好奇心才不会错过它们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