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夜繁星》里,周志文先生收录了7篇关于贝多芬的文章,除了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喜爱,更多是他对贝多芬音乐所蕴含的人文价值的独到见解。在他看来贝多芬的音乐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如同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位“妇人”之所以可以占据艺术史上的重要位置,除了因为那个神秘而迷人的微笑外,还因为她是第一位出现在画面中的普通人。
文艺复兴之前的中古时代,几乎所有的画作都围绕圣经故事而展开。普通人在画面上只是陪衬的角色,他们绝不可能出现在画布中央,更不可能成为光线聚焦的中心。而文艺复兴带来了“人的觉醒”,在艺术作品中也人的地位也越来越多地凸显出来,并且渐渐独立于宗教之外。这种思潮从14世纪开始慢慢发展起来,最初在哲学、文学和绘画界,音乐界18世纪初才初露端倪,而贝多芬成为了重要的领军人物。
在贝多芬之前,音乐家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歌声上帝。伟大的巴赫留下的受难曲,弥撒曲,安魂曲,体制庞大的管风琴曲,200多首康塔塔,大多都是给教堂礼拜用的宗教音乐。到了海顿和莫扎特,音乐的主流仍是宗教,当然他们也开始创作一些没有宗教意味的作品,通过这些音乐表达自我,只是这个时期,自我的形象还不是很明晰。贝多芬则不同,在他的音乐中总能感受到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英雄,那种具有崇高理想,即便遭受无数打击,依然会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的人。
当然音乐学者们讨论贝多芬的作品时总会与他的生命过程紧密联系。自幼在父亲严格的训练下成长,虽然不是天才,但是依然凭借着刻苦努力一步一步迈向成功。患有对音乐家来说是致命的耳疾,还创作了大量旷世名作。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无比的坚韧和勇气。性格内向却又不得不在众人面前表现的无比坚强。内心孤独渴望理解,但又很难相处,跟身边的人关系紧张。成功带来的名利也是巨大的压力,加上身处变革的时代,音乐家内心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中。
不过贝多芬的时代是一个思想朝着积极建设发展的时代。当时德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康德、歌德、席勒、费希特,黑格尔都是贝多芬的同时代人,他们强调人的价值以及道德的价值,希望通过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建立新的世界。在贝多芬的创作过程中无疑受到了这些思想的影响,他比别的音乐家更有前瞻性地反映了时代的脉动。
关于贝多芬的九大交响曲、弦乐四重奏,作者给出了很多唱片的推荐,其中除了听众熟悉的名家,名团演绎的经典版本,还有一些不常有机会听到的演出录音。有关于唱片的比较,指挥家的风格,音乐家的演奏比较,读来真是受益匪浅,希望有机会能够找到这些音频资料好好欣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