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暑假之后再开学,没有见到小杰。我听到有几个男生和其他同学聊他们所知道的:他转学了。同学们叽叽喳喳地问着、八卦着,我,提不起兴致去参与,却也竖着耳朵听着小杰的消息。
后来,我又有了另一个同桌。我提不起心情,和这位新同桌熟络。话说,在上初二之前的俺,还是被普遍评价为:热情、活泼滴。
百无聊赖。懒懒地。不想说话。
一度,我也曾怀疑过:难道是我喜欢上了小杰?
是的,小杰长得挺好看的,我记得他的睫毛浓密,黑黑的、长长的,扭头和他说话的时候,我喜欢看他的睫毛和眼睛。后来在听说他爸妈离婚后,我偷偷地想:他妈妈一定很漂亮。
三年级的我们,三四个要好的小女生聚起来,也会叽叽喳喳地聊:谁喜欢谁,我喜欢谁…。是的,当我听到小杰喜欢我的好朋友时,我心里有不舒服,隐隐约约地,说不清道不明。但很快,也就抛在脑后了。哈哈哈,当时的我,心里有两个男生排在小杰的前面。
然而很多年以后,在经历了更多事情之后,在更多次地体验过与之类似的感受之后,在无数次的沉默与自我陪伴后,我终于明白:那份惆怅与失落,默然与消沉,并不是因为主人公是异性、或者他好看的眼睛——最起码,这些在总体中的比重,没有超过的30%。
(另文后续)
三年级的六一儿童节之后,班级里的公共书籍,我再没有看过——虽然当时的我很喜欢看书,几乎可以说是“痴迷”。那个时候在周围,还没有可以找到的图书馆:获得阅读物的场所和渠道,很有限。
之前,我报了常老师组织的课外作文提高班,感觉自己对写作热情满满;在那之后,也少了很多兴致。
那一次的期末考试,我的成绩不如以往的好,被老师和家长评价为:学习状态不稳定,成绩忽高忽低。
那一次的儿童节之后,我再也没有了对“儿童节”的期盼和憧憬,热切和喜爱——虽然多年后的我,才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又感慨:一切,是多么自然而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