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为读一本书总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
以前老师教我们如何看书,说读书要“不动笔墨不看书”,写写画画成了看书的习惯动作。再后来,我们把这句话当作至理名言,教给自己的学生和孩子。
而事实上,只是动动笔墨,划一些符号做一些标记,还是没有对读书生活有太大的帮助,更谈不上能读有所得,读能所用。
直到看到这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才发现,这样实用的笔记读书法,对提高读书效率、注重读书效果,才具有显而易见的指导意义。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笔记本作家奥野宣之。他曾经在日本的出版社和报社工作过,并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日本主流媒体和论坛平台上。他坚持用笔记本写作,出版了多本阅读类书籍,销量超过了50万册,是一个读书类畅销书作家。
他认为,读书就是要做读书笔记,才能把读书者与书建立起一种紧密的关系。通过笔记读书法,让读书成为生活中的常态和习惯。他倡导从制作读书笔记中,发展读书的兴趣,获得阅读的乐趣,并且通过写读书笔记学有所得。
奥野宣之介绍了选书、购书、写笔记、重读笔记,以及怎么活用笔记的方法,娓娓道来,能让你爱上读书爱上笔记。通过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引发思考,提高自己;用读书笔记管理自己的读书生活,实现从笔记输入到写作输出的跨越。
首先,如何开展读书活动?
作者把读书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选书、购书、读书、制作读书笔记、活用读书笔记。
选书,要选自己真正想读的书;
购书,制订的读书计划,写成读书清单,把自己觉得真正需要的书买回家;
读书和记录,这两个阶段是本书着墨最重的部分,连成一体,做好标记和记录,引发思考,并制作整理成笔记;
活用读书笔记,通过重读笔记,让知识转化为智慧。
这五个阶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过五个阶段的读书实践,来管理自己,实现读书的价值提升。
值得指出的是,作者介绍的读书“五阶段论”,并不是泛泛而论,而是细致入微,极具可操作性。
比如,如何将笔记本进行“一元化”的技巧和管理。他认为同一本笔记本里,记录的内容要实行一元化技巧,也就是把笔记和资料,存放在同一本笔记本里,可以写任何内容,按照时间顺序记录,附上日期,灵活地开展数据管理。具体到使用便利贴、纸胶带,以做手帐的方式,随时粘贴,灵活运用笔记素材。
他还细致到怎么记录日期,建议用六位数进行书写。比如,读书时是2019年2月10日,就用190210六位数来记录标示。简单易学,操作方便。
又比如,在选书和购书的时候,要首先列出读书清单、在书店确认和购买三个步骤。列读书清单时,要制作成一个表格,明确记录三点: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名。
为了消除读书过程中的枯燥乏味,作者还介绍了提高读书体验的19个技巧。
比如,不单纯地依靠互联网,而是要多用参考书。作者列举了地图、图鉴、统计数据、百科全书、年表和词典等,介绍六种参考书的类别。
如果在旅行途中读书,建议带上百科全书,便于随时随地调查、了解旅游目的地的风土人情。
在19个读书体验技巧当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方法,是阅读杂志类信息时要“边撕边读”。这与台湾作家李敖买同样两本书,用剪刀“剪书”来收集资料,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为杂志一般尺寸都比较大,携带不方便,所以要对杂志实行“轻量化”管理,把不重要的广告等内容页面撕下来,丢进垃圾箱;还可以把想看的几页撕下来,带出去阅读。作者还不厌其烦的介绍,怎么样使用不锈钢尺,把页面撕下来更简单整洁,并用便利贴和马克笔,边做记号边读书,边做剪报边写感想。
第二,怎么样做好读书笔记?
作者介绍了一些读书笔记方法。
剪报式读书笔记法
按照一般人读书笔记的方法,是需要用笔写出来,作者介绍了另一种“贴出来”的笔记方法。就是用与书相关资料的收集来做读书笔记。
比如市面上有很多书都附有书腰。把书腰裁剪成合适的大小,比如包含关键信息的关键句、作者照片等等,粘贴在读书笔记里。
也可以通过阅读书里的内容,把重要的内容复印下来,贴在笔记本里。因为复印下来的内容,一般都是自己比较喜欢的,或者有意思的内容,既便于阅读,又比较能灵活地记录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葱鲔式读书笔记法
葱鲔式读书笔记法,是摘抄+感想的方式。
先用一个圆圈,标示圆圈后面的内容是摘录;加一个五角星,标示后面的内容是自己的评论。这种方法,看上去比较慢。但这样的读书笔记方法,能提炼自己的观点,书写自己的感想,可以成为阅读的难忘体验。
摘抄的好处,可以促进加深对所读内容的了解和记忆;而点评则有利于深入思考。葱鲔式读书笔记的方法,不仅能起到保存记录和思想的作用,还能引发原创性思考,为日后输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里只是介绍两种重要的读书笔记方法。事实上,本书用较大篇幅,具体细致地介绍了很多做好读书笔记的方式。比如怎么做记号、利用书签“边读边写”;怎么用线做“对象区分”;如何使用“简写”、“略记”,怎么做“粘贴”;如何寻找“最具代表性的语句”等等。书的最后,还附录了26款写读书笔记的实用工具,看了让人觉得贴心而实在。
第三,如何重读读书笔记实现写作输出?
用读书笔记改变读书方法,通过读书笔记产生提升和转化,提高读书者的阅读写作能力。
我们经常说,读书需要学以致用。那么怎么样才能学以致用呢?就是要积极输出,促进思想的转化。而要实现转化,玄机在重新阅读读书笔记。换句话说,重新阅读读书笔记,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打个比方,一本书看了以后,你问一个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人:这本书讲了什么?从书里得到了什么?这个人就有可能只会泛泛而谈,对书只能做大致笼统的概括。而做过读书笔记的人,有过摘抄的经验,有过评论的经历,就能比较好地、有深度地阐述该书内容,更重要的是,读书笔记,能加强读书体验,及时发现习得,提升自己的感想。
如作者所述,读书笔记至少可以有三个方面的收获。
第一,通过重新阅读读书笔记,可以使你产生回顾感。重新阅读读书笔记,就能轻易达到重新读一遍原书的效果。
第二,通过摘抄和评论,能够比较深入地吸收书中的内容,引发更多的原创性思考。
第三,通过做读书笔记,能够比较好地开展主题性阅读。开展同一类型多本书的读书和比较,可以生发更多的思考,产生集聚阅读的体验,获得知识转化的价值。
同时,写读书笔记,能够更好地创建自己的读书信息库,把读书笔记管理得更加完美,更加有条理,实现数字化管理。
作者讲到把读书笔记,按照笔记本的编号、阅读日期、笔记类型、书名、作者出版社,等六个项目作出标记,能更好地发挥资料库的作用。
知名作家林望,在他《如何磨砺智慧?》这本书中讲道:读书应与自己的好奇心为原点,从感兴趣的地方入手。
日本读书类作家原尻淳一,在《高效能阅读》这本书里,也提到了怎么样通过学习感兴趣的书,来改善“读书体质”。
同样,本书作者奥野宣之认为,用做读书笔记的方式读书,是门槛比较低的读书方式。从购买自己喜欢看的书,读书笔记从记录一句话开始,记录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开始。这样的笔记方法,目的只是为坚持读书做准备。
每个人只要先拿起笔来写,不在乎写多少句话,不是要想做多么高深的学问,只要发现有趣的内容就摘录下来,有一点自己的感想就记录下来,就能让读书不出现空白,记录不出现断更。
读书方法要发生改变,就是主动寻找书当中能打动人心的内容,然后开始记录,再通过记录加深记忆。
开展读书、划重点、写读书笔记,这三个步骤都需要阅读。而阅读是每个人自己的事,通过自己亲手摘录、亲自体验笔记内容,亲身开展思考、整理、提升,读书笔记就能上升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从本书作者的角度出发,读书的体验比书本身更重要。那么,做笔记不仅仅是要有记录有摘抄,有感想有评论,更需要通过做读书笔记来塑造生活,促进思想的内化;同时通过重新阅读读书笔记,来为自己的思想增色。
做读书笔记,有提高见识、解决烦恼、帮助他人等价值;对自己而言,能提炼思想,产生创意,解决个人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的作业。因此,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
做好读书笔记、活用读书笔记,用读书笔记管理自我,直至实现人生价值,是本书真正想要表达的底层逻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