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阅读笔记之思维体系
智慧的基石:掌握思维的构成要素及其特点

智慧的基石:掌握思维的构成要素及其特点

作者: 早春韶光 | 来源:发表于2019-06-21 11:00 被阅读47次

    (本文重点就从思维的构成要素及其特点入手,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思维的最基础的知识,为真正掌握思维的各种方法打下根基。文章有点长,但都是干货,是本人十几年研究和检验了的成果,只要耐心用心品读,一定会有收获。)

    最近几年,研究和讨论思维比较火热,介绍思维的理论和方法的文章也多了起来,绝大多数都是从应用的角度来介绍的,力争给人们提供可直接使用操作的思维方法,也的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要想真正掌握一种方法,仅仅掌握方法的应用部分是远远不够的,那只是做到了知其然,而最根本的是要知其所以然,即要了解这个方法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这些构成要素在这个方法中是如何融合互动、转换发展、呈现出结构化了的方法的?等等。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够真正掌握这个方法,灵活创新运用,思维方法也不例外。否则,就只能停留在照葫芦画瓢这个模仿层次上。

    思维是人们产生思想和行为的统帅部。人在婴儿期以后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思维的指引下展开的,人的思维的能力水平决定了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质量层次。所以,很多人非常希望掌握良好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以便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赢得竞争优势。

    思维,是人们从不同维度进行思考的过程。思维的一般过程是:面对一个感觉(听、看、尝、触到的)材料,每个人都会从不同的维度(单角度、多角度、全角度,感性、理性,正向、逆向,纵向、横向,历史、现实、未来等)去认知,进行思考加工,形成概念,做出判断,得出结论,需要时,再综合其它相关的经验或科学材料及知识,做出目标和行动安排,并对行动过程进行观察调整,直至行动结束。整个过程中,神经系统(主要是大脑)所进行的全部活动就是思维。一个思维活动从发生到结束既可能是几秒钟,比如瞬间做出一个反应;也可能是很长时间,比如一项重大建设项目从提出、立项到建设,可能历时几十年。

    思维活动一般应包括四个要素:思维激发点、思维路径、思维指向、思维结果。其中,前两个要素是任何思维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否则不能称之为思维。后两个要素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对于管理行为而言,思维活动的这四个要素都必须具备,否则,管理行为就不完整。下面对这四个要素的涵义、特性及互动关系作初步介绍,以提供读者进行良好思维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思维激发点

    思维激发点是指引发思维的事物,也可简单地称为信息。主要有三种情形:刺激激发,如动作、表情、声音、文字、图像、物品、事件;目标激发,如职责、任务、愿望、追求;发现激发,如思想、理论、观点、试验、感悟、察觉、梦境等等。以上三种情形中的任何一点,均可激发一个思维活动。思维激发点是思维活动产生首要的必备因素,是思维的“粮”和“菜”,“火苗”和“引信”,主要有以下特性:

    1、全时空存在

    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均可成为思维激发点,这些激发既可能是单点的,也可能是多点的,比如一句话、一篇文章、一个事就能够单独激发一个思维活动,也可能几个点共同激发一个思维活动;既可能是清晰明确的,也可能是模糊笼统的,比如一个微笑引起了猜测,或者当时说了什么记不清,但是传达的意思很清楚,引发了担忧;既可能断续发生,比如一年几次出差的经历引发感悟,也可能连续发生,比如美国连续发生恐怖袭击引发的反思;既可能是瞬间产生的,比如3秒钟答题准备,也可能是累积产生的,比如体制运行问题。

    2、结构化分布

    受家庭、社会环境、自然条件影响,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变迁,人的思维激发点分布也会发生变化,并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领域,具有结构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人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和经历上。大多数人的思维激发点基本集中在其工作、生活和兴趣领域,渐次弱势向外散布,分布的密度、厚度和广度,特别是分布的秩序性、融合度、通联度,与个人的经历、家庭、知识、理论、技能的积累丰富程度正相关。

    任何人的思维激发点既不可能均匀分布,也不可能无限分布。比如,高中以前的学生阶段,在社会教化引导下,其思维激发点在逐步迅速扩展,因不够稳定、受条条框框约束较少而显得比较活跃、发散。但受其经历和知识领域的限制,广度、厚度和密度相对较低。到了大学阶段则进行了第一次较大的分化,接触的社会面扩大、知识和技能得到进一步拓展深化,其思维激发点的来源得到扩展,涉猎的领域开始缩小、聚焦、精细,思维激发点分布趋于稳定在一定区域的结构化发展,部分区域的密度厚度逐渐增强,领域范围仍然比较广泛,整体活跃度进一步增强。到了工作阶段,进入社会,由于社会分工、职业环境和个人兴趣的影响引导,思维激发点领域分布再一次出现较大分化,结构化程度更高,大约在30岁左右达到了人生最大领域范围和最高活跃期。而且,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次分化将基本形成影响一生的思维结构。

    3、多方向激发

    一个或多个思维激发点一旦被激活提取,就自然地产生一个或多个思维取向,比如看到了某地一张风景照片、听别人关于这个地方的特产介绍、得知单位打算让你到该地出差,其中一个或这三个激发点,都可能让你产生到该地旅游、购物或是探亲访友等多个想法。理论上,一个思维激发点,可能将思维引向3600任何一个路径或方向,而不仅仅是该激发点所属于的那些领域。比如看到了一棵树,不但可以沿着植物、家俱、森林、物种、环境这些方向思维,还可能沿着美、照片、绘画、山、水、数字、心情、色彩、性格、天气等等许多路径或方向进行思维,至于实际沿着哪个方向或路径思维,取决于个体当时的情形。

    但实际上,受思维激发点和思维路径双结构化制约,思维激发点一般很少向许多方向指引。而且,多方向激发可能会给思维带来麻烦,其中有些激发点会成为思维噪声,干扰思维的正常进行,让思维无所适从,增加了思维的困难,大量地无畏地消耗精力,使人感到很累。所以,并不是说多向激发思维都是有意义的。

    4、差异化取用

    前面讲过,任何一个事物均可能成为思维激发点。但是,对于一个具体的人而言,并不是所有事物都会成为激发点,而是因人而异,有选择和有组织的。一个事物能否成为思维激发点,取决于个体的感知、兴趣、积累、欲望、追求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强者,其敏感度就高,捕获和存储的激发点相对要多。比如几个人都看到了一个情节,感兴趣的就会关注并产生联想、思考,这个情节就成了他的思维激发点。而不感兴趣的,看过就看过了,既不会记忆细节,也不会去思考,表现得麻木些,这个情节对他就没有成为思维激发点。

    由于人的能力有限,任何一个人捕获和存储、激活和提取思维激发点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并且存在巨大差异。一个人的思维激发点分布的密度、厚度和广度,特别是分布的秩序性、融合度、通联度越高,被激活和提取的数量质量越高,思维的条理、层次、宽度也会良好。

    需要注意的是,若非拥有十分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激活或提取激发点应尽量有个限度,而且要有较高关联度,否则,容易造成干扰、飘移、无所适从、甚至混乱等思维难题,力避“思想之花遍地开,思想之果无处觅”的现象。

    思维路径

    思维路径是指大脑对思维激发点进行有秩序地展开、排列、组合的路线或途径。也称为思路。比如打算去旅游,于是就要产生这样常见的一种思维路径:去哪里、和谁去、何时往返、怎么往返、用多少钱……。思维路径是思维活动的关键要素,是思维的“骨架”和“脉络”,对思维活动的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思维路径主要来自以下四大类知识、理论或经验:

    客观规律类,如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揭示的原理、理论、公式、范式、事物属性,其中任何一个原理、公式、属性均可指引一条思维路径,比如牛顿定律指引了解决力学问题的思维路径,管理学指引了怎样正确决策的思维路径。

    生产生活工具类,如装备技术、场所环境、家电家俱,其中任何一样工具的使用,都包括一套操作程序,都将塑造人们与之相适应的思维路径,比如驾驶车辆、使用家电塑造了按照规范程序使用工具的思维路径。

    社会规范类,如文化传统、伦理道德、法律规则、习惯习俗,其中任何一种内容都强制、范导或警示着人们不照着做是行不通的,要按照法律、习俗规定的套路做事,比如尊老爱幼、遵章守纪、诚实守信。

    个体特性类,如性别、心理、偏好,这些因素对思维路径的形成和引领具有独特的作用,有时能发挥决定性影响,比如嗜赌成性者,偏好至极,导致失去理性,思维路径严重扭曲。

    以上这四大类型既可能单独作用,也可能融合作用,不管是怎样,它们构成了人们思维的绝大部分路径。主要有以下特性:

    1、无限多样

    思维路径既然是一种路径,就必然具有多样性,这是它的最本质特性。这种多样性有着十分丰富复杂的表现:单路思维如运用一个数学公式解题、底线思维、“单相思”,双路思维如“二分法”“两点论”,多路思维如多点交会、既看历史又看现实和未来、既看好的也看坏的和中间方面、空天地海电磁体系看,环路思维如“回头看”、循序渐进。

    这些路径又可分为主线、支线、辅线,大路、小路,明线、隐线等。既可以是线性的如单向和双向思维,也可以是非线性的如多向和循环思维;可长,如战略思维(多种思维的组合),可短,如写个字;既可能是有秩序的如事项、人员、时间、地点、办法、资源每个路径都有考虑,各路径交会都有安排,冲突矛盾可控,也可能是无秩序的如随遇随性、多路径自由交会、单路径缺少要素、想一出是一出;既可能是清晰的、也可能是模糊的,比如领导安排做件事,有的人对如何去做的步骤、使用的资源、应当注意的事项都考虑得比较周到,头脑里很清晰有章法,而有的人,领受了工作稀里糊涂地就干上了,看似反应很快,实则是蛮干胡干。

    2、结构化融合

    随着社会教化和训练的深入,人的思维路径逐步结构化了,结构化思维也就成为人们思维的主要方式。这种结构与思维激发点结构相辅相成,是一个复杂融合的立体结构,包括了人的知识系统、观念系统、技能系统、习惯系统,以及这些系统的各级子系统,其中任何一个“XX学”“XX原理”“XX论”“XX式”、技法算法办法、观点结论、习惯习俗、经验体验都能够成为一个较大的路径集合体。

    思维路径的层次结构。大致可分解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通常所说的宇宙观、世界观,主要由个人所掌握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本理论构成,虽然显性应用不多,但却居于最高层次和支配地位,从根本上指引着思维路径。第二个层次是个人的宗教信仰、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荣辱观等价值体系,直接显现频率比较高,居于中间层次和主导地位。第三层次是习惯、经验、常识、技能等日常思维方式,个人掌握的前两个层次的内容都是融化于这个层次,并通过它来具体展现。所以,这个层次居于基础层次和主体地位,应用频率最高,在大多数时间里,人们主要是凭借习惯、经验、常识、技能来展开思维。

    个体思路结构的差异。不同文化、阶层、知识层次、职业的人具有各自的思维路径特征。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了在这两种文化影响下的思维路径差异,东方注重归纳,西方注重演绎;东方注重团体至上,西方注重个体优先;西医习惯于从解剖角度看病,中医习惯于从观察角度看病。学工科的惯于求证,学文科的惯于概括;有知识的喜欢找本本,没知识的喜欢凭经验。社会、文化、经济交往与融合程度越高,思维路径的差异越趋于缩小,否则,将趋于扩大。比如高度封闭的国家、极不发达的部落,他们的思维路径与其它社会存在巨大差异。

    知识、理论、技能、经历越丰富的人,形成拥有的思维套路也越多、质量越高、套路体系的结构化程度越强,遇事思维越敏捷、越对症,往往能直达本质、要害、关键,而且能大大减少大脑的劳动强度,不至于像那些没有套路或者套路质量较低的人,遇事想半天也不得要领,绞尽脑汁也没有个章程。很多人能够成为一个群体的主心骨,根本地在于他的思维路径具有很好的体系结构。思维路径的层次越高,思维活动越复杂,越需要丰富的知识、理论、技能和经历来支撑,因而劳动强度也越大。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不爱做费脑子的事。

    思维路径结构化的利弊。人们需要经常梳理融通自己拥有的思维路径,虽然这是一个十分艰苦和高层次的思维过程,是一个深度感悟升华的过程,但是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梳理和融通,实际上是把已有的和新有的各知识、观念、技能系统进行共性部分提炼、再认知,打通它们之间看似隔断的、没关联的、有形无形的屏障。俗话讲,万变不离其宗、九九归一。世界上任何道理、方法本质上是相通和相联系的,不存在完全独立的两个事物及其道理,关键是我们能否发现它们之间是如何联系的,找到了这个联系的环节或枢纽,我们就打通了两个系统的交流,就会看清了原来没有发现的新领域、新途径、新机会。

    比较稳定、系统、完整的思维模式虽然对人们认识处理事物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当这种模式长期运用,会固化于心,形成思维沉淀,造成固执甚至偏执,不能够接受其它的思维路径,导致思维僵化、机械。因此,人们要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优化已有的思维模式,避免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墨守陈规的问题。经历丰富、学识渊博、胸怀宽阔的人,其思维路径宽广、活跃和通畅,比如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发明家、政治家、企业家,他们对思维激发点的不断激活和提取,既十分丰富活跃,又非常有章法条理;其思维路径既具有丰富良好的模式结构,又具有灵活调适的自新机制,而不致机械刻板。

    3、可分岔

    思维活动行进的过程,非常类似于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个思维激发点一旦激活,就会引出一条思维路径,这条路径又会激活新的激发点,如此接续引导思维行进。在这个行进中,实质上是在不断地一个一个地交替接续激活与其相联系的激发点和路径。思维材料的富有,造就了高等级的思维路径,又反过来提升思维材料的数质量,二者良性互动螺旋上升。

    分岔的机理。在激活新的激发点和路径时,由于任何两个思维激发点或路径的属性和意义存在差异,即使两者差异很小,都可能引导现行思维向其它多个方向行进,而不一定沿着现行思维路径持续行进。并且,思维行进的过程中,由于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任何人都无法避免无关激发点(即噪声激发点,俗称打岔)的干扰。如此一来,由于新激发点的加入,原有的路径既可能不断扩张丰富,同时又可能产生路径分岔,引向一个新的路径分支,使原来的思维路径复杂起来,既可能绕个弯又回到主路上,也可能分道扬镳。这就是思维路径可分岔及其原因。

    分岔的利弊。因此,思维激发点激活得越多,激发点之间的联系就越广泛,也越是能够丰富、活跃、延伸思维路径。但是,物极必反。当达到较高数量、速度、宽度时,呈现出来的概念和信息将十分复杂,而且,由于受中枢瓶颈和顺序瓶颈的制约,大脑将发生加工困难,容易产生思维路径交叉、拥堵、混乱。如果激发点之间属性和意义跳跃过大,更容易导致他人茫然、一头雾水的问题。

    分岔的尺度。根据大链接理论和混沌理论,一个激发点向主路径以外激活新的激发点,若非是一个战略级思维,它们之间的链接度一般不宜超过三度(即三级连接传递的节点),也就是俗话讲的不能离题太远,超过三度会导致复杂的周期性问题。具体地讲,第一个激发点激活第二个激发点会导引出一条子路径,第二个激发点又激活第三个激发点并导引出一条孙路径,而且子路径和孙路径是分支路径,均不在主路径上,那么,这三个激发点应当是连续链接而没有跳跃,如果再出现第四个激发点,就极易导致思路复杂混乱问题。

    比如,有一个老板想到某县投资养鸡项目,在双方洽谈会上,县领导侃侃而谈,从该项目意义开始,大讲该县农业现代化、产业链、农村文明、发展县级旅游、城乡居民健康、生态建设设想,看似都与养鸡项目有关系,但是,主题延展太多,思维路径太多、分岔频繁,占用时间太长,而对投资方最关注的该项目场地、道路、水电、贷款及政策扶持等链接度很高的事项轻描淡写,基本上没有提出实质性措施,结果,投资方委婉拒绝了合作。所以,思路丰富通常是好事,但是太多了就是负担和阻碍了。

    思维指向

    思维指向是思维活动打算行进的方向或目标。俗称有想法或要解决什么问题。比如,如何解决缺水问题、如何定年度工作计划、造一部新手机。由于思维指向和思维激发点可以互相转化,人们容易把两者混淆起来。其实二者在功能上有很大的区别:激发点主要侧重于描述是什么引起了思维,而指向则侧重于引导思维寻找答案。比如“想喝水而没有水”,这会成为思维激发点,而不是指向,但会引出“如何解决喝水问题”这个指向。再比如“造一部新手机”是思维指向,它可能来自“现在的手机不好用”这个激发点。一个完整的思维活动必须包括“思维指向”这个要素,它是思维的“灯塔”和“路标”。但是,这并不是说没有指向的思维活动就没有意义,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思维成果,起初并没有思维指向,或者指向很模糊,在思维行进的路径中逐步清晰起来,并最终变得十分聚焦。思维指向主要有以下特性:

    1、聚合性

    思维指向十分有利于将个体和群体的思维激发点与思维路径聚焦会合于其指向的区域,能够起到整合吸引的作用,避免无的放矢,提高思维效能。在管理活动中,思维指向越是清晰、聚焦,思维越容易寻找到合适的路径,激发调动有效的思维激发点,较快速推进思维进程。相反,指向越散漫、越是宽泛,思维越是难以适从,需要从大量的思维路径和思维激发点中进行扫描、过滤、筛选,力争寻找到比较合适的路径和激发点。而这个过程,大脑将耗费大量无谓能量,极易造成疲倦、厌烦等阻滞大脑活动的负面情绪,对思维活动展开带来很大伤害。除非是一种无目的的思考,不需要有明确的时限要求,随遇而安。

    2、层次性

    思维指向的区域,既可能是一个很聚焦的点、末端、战术级,如买一把8号挂锁、写一篇YG-1型加湿器操作说明书、攻打213阵地前沿2号碉堡;也可能是一个较宽的面、中层、战役级,如设计某单位办公楼建设方案、拟制今年业务工作计划、完成328工程任务安排;还可能是一个很大的体、全局、战略级,如修改某条例、建设FAST、制定外交方针原则、召开第X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经济全球化问题、中东局势问题等。确立思维指向,要坚持管理层级与指向层次的匹配协调,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下层管理者不宜把中上层思维指向作为本级的思维指向;同样,上一层次的思维指向也不宜交由下一层次管理者来完成,可以让其思考,但不宜作为任务来安排,避免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3、可变性

    指向可以是清晰的,也可以是模糊的,既可能向历史方向去追根溯源(还原),也可能向未来方向去探究可能结果(推演);也可能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低层逐级向高层转化、由正向变成反向,也可能相反;既可以是由起点经过路径再形成指向,也可以先有了指向,然后沿路径反向寻求恰当起点,无有定势或正确与否。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确,在管理活动中,由于任何一个思维指向,紧随其后的是实体性展开的思维工作,不是随意性的,因此,思维指向的变化尽量避免大的跨越,可以递进或递降,但不宜变来变去,否则,会造成管理混乱。

    思维结果

    思维结果是指思维活动的阶段性结果。一个思维活动可以有结果,比如管理活动中的思维活动是要有成果的;也可以没有,比如苦思冥想也没有理出头绪、猜想、想不通等。思维结果可能是一个框架式结果,如一篇文章只有了构思和文章结构;也可能是一个较完整的成果,如完成了工作总结报告。可能只是有了初步结果,比如进行数理推演,还有待验证;也可能是里程碑式成果,突破了关键瓶颈直接打通思维障碍,如长征系列大推力发动机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在管理活动中,思维结果不管优劣好坏,是必须有的,要与目标任务密切相联,如果没有思维结果,管理活动将无法按预期完成。这是思维在管理活动中的特殊要求。

    思维结果从来没有终结性结果,都是阶段性的,即使是很大的集成式成果也不例外,都存在着接续、发展、丰富和完善的巨大空间。注意,绝对真理不属于思维结果,推而广之,真理也不是思维成果,而是客观规律,人们对真理的认知才是思维成果。

    应用举例

    比如要撰写一份年度销售工作总结报告(思维激发点),目的(即思维指向)要形成一份上级认可的有价值的报告(思维结果)。那么,按照思维指向和思维结果要求,思维路径可以按思维的时间步骤为路径主线,在每一步骤中安排路径内容线条为框架,做出如下安排:

    第一步,分析销售工作包括了哪些要素,如产品与市场分析、价格与利润分析、销售战略与计划拟制、销售渠道与方法设计、供应与销量调控、销售队伍管理、奖惩措施、未来销售工作建议等要素。上述每一项内容均采用了不同的知识、理论、技术,逐级分解,各自产生一个紧密相联的层次结构的思维路径集,这些路径集又互相联系交融,形成一个较完整的销售工作总结报告的构成内容,也就是说,确定报告应当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步,针对这些事项内容,一项一项地进行现实性的相关信息搜集采集和整理归纳,完成总结报告素材的汇总分析。这其中又需要运用信息获取、整理、分析的理论和技术等,构成了这一步骤中的思维路径集。

    第三步,构思总结报告的文章结构,如怎样全面、准确、精炼地把年度销售工作最显著的业绩(包括数量、质量、创新性、价值)、发现的问题困难、销售形势预测和对策建议充分反映出来,报告写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包括哪些事项、这些部分先后顺序如何安排等,这样就搭建起了报告框架。这一步骤中又要先运用写作的知识方法,把报告框架搭建起来,然后运用营销等相关知识理论进行内容分析充实。这些理论、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构成了这一步骤中思维路径的主要部分。

    第四,按照构思撰写修改报告,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这其中需要运用语言修辞和工作规程等相关知识和规定,最后完成报告撰写工作。(形成思维结果)

    这就是写一份报告常用的思维路径。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撰写报告是一项典型的系统工作,其中需要处理的事情是多样复杂的,各类事项既存在差异又紧密联系,需要整合归纳,统一于报告的主旨思想,也就是说,需要用多种思维方式来思考和统筹安排。

    结束语

    思维的构成要素及其特性告诉我们,要想拥有高层次高水平的思维能力,需要广泛地学习掌握丰富的知识、理论、技能和经验,不断增强思维激发点和思维路径的广度、密度、厚度,及其内在的秩序性、融合度、通联度,融会贯通,反复运用,内化于筋骨血脉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拥有过人智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智慧的基石:掌握思维的构成要素及其特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yee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