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攒我的内啡肽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3256/0316d21392d07053.jpg)
不记得是什么时间,阅读了什么,积累了下面的这段话:
快乐有三种,分别是多巴胺快乐、血清素快乐、内啡肽快乐。
查阅百度,了解到多巴胺、血清素、内啡肽大约都是人体的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它们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代谢功能等,也都能或多或少带给人们快乐,不过快乐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
多巴胺带来的快乐是最为短暂的;血清素的快乐虽然会让我们变得积极,可一旦缺乏又会使人陷入焦虑。说到底,只有内啡肽的快乐才是持久的,它带来满足和幸福,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如何才能获得内啡肽呢?就是需要长时间的、连续性的去做一件事。“有一个奇妙的时间点,在那个点之前,人会感到非常疲惫,一旦越过了那个点,身体就又会充满了活力,就又会感到振奋。”这就是内啡肽。
虽然是一些专业术语,但是我大体可以理解为我们前行的动力,主动发展的内驱力,唤醒生命的活力!由衷佩服那些能够连续性、长时间做一件事的人,说是具有内援动力也好,对外辐射正能量也罢,他们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而且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榜样,且为数不少。
不过佩服是佩服,没有嫉妒,但是真正轮到自己,也是发愁打怵,难以坚持,会找各种理由为每一个排满工作、压力山大、身心俱疲的日子做推脱。
恰在今天偶然读到了《小学教学(语文)》张文质先生的《从写一篇文章到出版一本书》的文章,有几点中肯的建议,将上面内啡肽这种模糊的鼓励和表述变得可操作、可模仿。
第一是要坚持写作,且不要束缚自己的思维。
写作之路的前期是学徒期,也就是练笔期,觉得困难,每天就写两百字。其实写两百字,持续写的话,也是有困难的。但是每天至少要写两百字,写不出来也要硬写。这可是鲁迅先生提出来的。这个硬写实际上是写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自我历练,你有了这种意识,才可能有可写的内容。
当然初期不要太功利,想着成功,投稿或者按报刊杂志的要求写,框架多了容易畏难。
第二是要找一个可学的师傅,最好从典籍、从历史、从遥远的地方去找。
找到师傅以后,就细致地向他学习,向他的作品学习,反复揣摩,甚至可以长时间刻意去模仿他,对他的作品烂熟于心,慢慢地,你的笔下好像就有另外一个灵魂在说话,在支持着你,在握着你的手帮你运笔。对大部分的写作者而言,这个过程都是极其重要的。也就是说这种“取法乎上”的模仿,会帮助我们的学徒期有一个高的起点。
第三,是找到你的生命叙事线索,到了一定的阶段就要明白自己到底要做什么。
没必要搞得假大空,就是实实在在问问自己为什么而写,写了若干以后准备怎么办。用这样的自我追问找到写作的方向,然后这种积累的过程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一件作品,才能回到写作的源头,回到生命的立场,用这样的境界和视界去回看我们的工作,回看我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成长。
处于学徒期,那就用这超过二百字的文章来积累我的内啡肽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