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大多数人迈不过一个求不得。电影《立春》里的每个人都是求不得。
北方某小县城的女教师王彩玲有一副好嗓子,她身材臃肿也不好看,她逢人便说,中央歌剧院正调我呢,我马上要去北京去了。而事实中,她挤在拥挤的列车上不断北上,花钱找中介买户口,她多次去首都歌剧院应聘,站在办公室门口唱歌,希望能够扭转人生,敌不过对方一句,行了,知道你的水平了,其实去年你就来过。
![](https://img.haomeiwen.com/i2289059/504c2c3469a51533.jpg)
钢铁厂炼钢工人黄四宝是个美术家,他高大英俊,长发披肩,瘦削的身材上背着画板,他在市油画比赛中得了第二名,但是考了五年的美院没考中,超龄了就改户口继续考。或许是好哥们周瑜那句:他就是没人,也或许是爱慕他的王彩玲说:梵高运气也不好。他就更觉得自己是遗落的明珠,早晚有出头之日。
![](https://img.haomeiwen.com/i2289059/0fabbecae1ea0ff2.jpg)
即使是活的最市侩的周瑜,心里还是那么一丝骄傲。他用方言大声朗读普希金的诗,试图再度重现他脑海里把别人朗读哭了的场景。他也有那么一股子文艺范,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他听到了广播里王彩玲的歌剧,就驻足下来聆听,并鼓起勇气向她拜师学艺,并且爱上了她。
![](https://img.haomeiwen.com/i2289059/15afb4903e46493c.jpg)
电影取景在内蒙古包头某个小城,一个落寞的、封闭的城市,是一个在现代化进程凝固种的城市,他的发展及其缓慢,影片里大片大片的平房、土路,骑自行车的人群川流不息,这一切都与巴黎、歌剧、油画、普希金的诗毫不相干。
从来就没有美丽的小城故事,时代卷席着城市在发展,新鲜的气息从四面八方传来,小城里总有人按捺不住,想要出人投地,想去中央美院学画画,想唱到巴黎去......这里更像是灵魂的角斗场。
小城太小,因为封闭,似乎人的一切隐私都可以互相交换,互通有无。人们在公园里热络的交谈,对他们不理解的人窃窃私语,在这样的小城里,如果一个人有庞大的文艺梦想,通通就是不合时宜,通通就是末路穷途。
世道变坏,是从取笑文艺青年开始的。而小城不仅仅是如此,它从来就是不遗余力的绞杀任何一份不同,他力求把所有人模板化,他要求千篇一律,他甚至为人的形态打版。很不幸,芭蕾舞爱好者胡老师,他高洁、优雅、有着女性的姿态。他不明确的性向,他白色的衬衫,他跳芭蕾时候的打扮和踮起的脚尖,全盘皆中。
![](https://img.haomeiwen.com/i2289059/e04b05004d80d4e8.png)
他小心翼翼,他与世无争,即使这样他也知道:我一直以为,时间长了这个城市会习惯我。但是我发现,我一直像根鱼刺一样,扎在很多人的嗓子里。我真是个怪物,像六指儿一样。我是这个城市的一桩丑闻。
最后这一桩丑闻都了结了。胡老师选择了一种自杀式的救赎,他把女学员拉近厕所,假意强奸她,来证明自己不是个二胰子。终究算了却了这城市里的一桩悬案,在监狱里他说这挺好的,这布鞋和芭蕾舞鞋一样呢。
其实,大家都妥协了。王彩玲不再北上开始走向婚介所,她不再痴迷歌剧而是开始卖肉为收养的兔唇女孩治病。给女孩取名小凡,小而平凡。黄四宝南下深圳,最后又辗转回来开了一个婚介所,骗人为生。周瑜就找了一个寻常人家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孩子,遇到王彩玲的时候还是带着一份关心。
可是,这一切都结束了吗?
王彩玲们从来就不是一个人,她是无数面目模糊的影子,背负着无数文艺青年的郁郁不得志与自怜自爱。
他可能是出身于小城镇的佼佼者,第一次通过大学来到一个城市,他惊讶的发现此刻的城市与记忆里的任何一个维度都不同,以前最好自己在这里显得捉襟见肘。也或许是任何一个北漂一族,夜里的灯光映照着辗转反侧,全然是不甘又矫情的痛楚。再或许,他都没有任何机会走出那座小城,就这么自我清高的、格格不入的过活着。
顾长卫在一次访谈中曾说道:‘’我的影片有一点忧伤。它不对背景和时代进行评判,而是传达这样一个主题:平凡人也有许多希望。我对平凡人的生活心怀敬意。
影片最后献给王彩玲。献给所有的我们。
![](https://img.haomeiwen.com/i2289059/248de0d2673669d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