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时差党
穿越阿帕拉契亚(十三)被行走拯救的灵魂

穿越阿帕拉契亚(十三)被行走拯救的灵魂

作者: Hobbit霍比特人 | 来源:发表于2020-05-26 15:09 被阅读0次
比尔·艾尔文和东方 厄尔·沙弗尔在卡塔丁山

“永不丢失信仰、永不放弃!” By 比尔·艾尔文

1990年10月,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已经十分寒冷,染上霜色的枫树林像红色天鹅绒毯子一样覆盖着整个新罕布什尔。这种红色是层次分明的,由深入浅,温润自然,偶尔还有些金黄色镶嵌其中。此时已是徒步季节的尾声,一个高大的老人正背着包在阿帕拉契亚深山中蹒跚踱步,偶尔还会踉跄一下,身子一斜便摔倒在地上。而一只德国牧羊犬忠诚地伴随他左右,寸步不离。他是如此普通,就像任何一个从斯普灵格山出发的背包客一样,目标是缅因州的卡塔丁山。但他又是如此特别,他是一个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他没有地图、指南针,也没有GPS。

他的名字叫比尔·艾尔文。从佐治亚州一路风尘仆仆地走来,他摔倒了无数次,幸运的是他有爱犬“东方”(一只德国牧羊犬)的照顾和指。尽管一路上经常经过一些普通人都很难通过的悬崖峭壁,但艾尔文没有受到严重的伤害。

四季交替,冬季即将到来,攀登终点卡塔丁山很可能变成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但艾尔文从来没怀疑过自己的意志。无数次摔倒,无数次爬起,经历了近八个月的徒步,艾尔文已经脱胎换骨。1990年11月1日,摔倒了5000多次的艾尔文在教友会的支持和欢呼声中,登上了卡塔丁山主峰——巴克斯特峰。

1940年8月16日,比尔·艾尔文生于阿拉巴马州。24岁那年,他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生物和化学学位。然后他来到北卡罗莱纳的伯明翰开办了一家生物实验室,后来这个实验室成为了知名大企业“LabCrop”的一部分。至少从表面上看来,他结了婚,有了孩子。一切是完美的。但生活的真实并非看上去的那么光鲜。

艾尔文从小就患有眼疾,他的酒瘾也很大。1968年,他被误诊为恶性黑色素瘤,别摘除了左眼。8年后他彻底失明。失去了生活希望的艾尔文没日没夜地喝酒。烟瘾也大的惊人,一天竟然要抽掉五包香烟。艾尔文后来回忆说:“我的生活完全失控了”!

不仅自己的健康告急,家庭也出现了危机。妻子离开了他。儿子染上了毒瘾,不得不被送到戒毒中心。这次事件改变了艾尔文的人生走向。艾尔文被要求和儿子一起参加戒瘾治疗。这段时间内他不能碰一滴酒精。尽管艾尔文曾试图逃避。但他还是去了。经过了一个星期的治疗,他终于敢于面对自己,他承认酒精正在毁掉自己的人生。他必须戒酒,否则很快就会死掉。

1987年,艾尔文成为了基督徒,同时他骄傲地宣布他已经完全摆脱了酒精。但艾尔文想要证明的还有很多。他变得更加谦卑,更加自信。他想用徒步阿帕拉契亚山径证明自己的信仰是多么坚定。艾尔文回忆道:“当我还能看的见的时候,我只是一个酒鬼、一个逃避责任的父亲和丈夫、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但当我看不见了,我终于意识到我需要上帝的指引。从前我没有参与过任何户外运动,但当我不再喝酒,我却越来越喜欢到外面去。为此我开始学习如何在荒野中生存,我要成为第一个完成穿越徒步阿帕拉契亚山径的盲人,我要从佐治亚走到缅因,我要向遇到的每个人讲述上帝是如何指引我的”。

1990年3月8日正是埃尔文重获新生的第三个纪念日。艾尔文和他的爱犬“东方”在大雨中从斯普灵格山出发。艾尔文为他的组合起了一个有趣的名字——“东方快递”。面对恶劣的天气、陡峭的群山、深邃的沟壑,穿越阿帕拉契亚山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一个需要巨大勇气和毅力的壮举,更何况像艾尔文这样的盲人。

他有太多正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这使得他的进度比一般背包客慢一倍。但信仰支撑着他在不断跌倒后爬起,缓慢前行。在缅因,他不得不在冬雨中淌过冰冷的河流,对于一个盲人来说谈何容易。他必须依靠“东方”的叫声寻找河对岸。河底是被流水冲刷过的鹅卵石,湿滑难行。艾尔文根本无法站立,不停地跌倒在刺骨的河水中。

“我从水里爬上岸,能感觉的我的头发都要结冰了”!艾尔文这样回忆当年淌水过河时的感受,“气温低,到处是冰,当我徒步的时候,我能感受到我的衣服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我很确定如果找不到一个安全的营地,低温症就能杀死我”。

艾尔文总是到沿途城镇的杂货店和洗衣房买补给和洗衣服。他喜欢和孩子们聊天,还把自己写的小册子发给他们。到达缅因时,他已经送出了500份。艾尔文的壮举使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人。报纸、电视台都想买下他的故事。艾尔文的初衷不是为了扬名立万。但他还是接受了一些邀请,纽约的一个电视制片人要拍摄一部他的纪录片。采访过程中,制片人要求他一直被60磅重的背包。艾尔文回忆说:“如果不是他的信仰召唤他谦逊有礼,他恨不得狠狠地揍他一顿!”

阿帕拉契亚山径拯救了艾尔文的生活。1996年,他和德布拉·麦斯勒结婚,然后移居到缅因州,房子正对着卡塔丁山。虽然他的眼睛看不见。但卡塔丁山早就住在了他的心底。艾尔文成为了一个布道者,用他的故事温暖着、鼓励着一颗颗受伤的心灵。他和朋友大卫·麦克卡丝兰一起合作出版了回忆录《看不见的勇气(Blind Courage)》。这本书也成为了描写阿帕拉契亚山径的名著被翻译成西班牙文、中文、德文,发行量超过10万本。而艾尔文最忠诚的伙伴“东方”也名垂青史。汤姆·麦克马洪为他出版了一本名为《“东方”,阿帕拉契亚山径上的英雄导盲犬》的小册子。

2014年3月1日,第一个完成阿帕拉契亚山径的盲人穿越者——比尔·艾尔文在和前列腺癌搏斗了两年之后带着满足和感恩在家人的陪伴下离开了这个世界。

“有一条长长的步道蜿蜒在受太阳、风和雨祝福过的阿帕拉契亚山脊上!” By 厄尔·沙弗尔

 1918年,这是人类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年,一战让欧洲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被困在满是烂泥的战壕中,然后死在机枪、火炮、碉堡、炸弹、毒气组成的恐怖火力网中。而一场席卷世界的恶性瘟疫在美国堪萨斯的一个军营中默默传播。随后又散播到了世界各地。5千万人死于非命。人类的历史又翻开了悲惨、血腥、无望的一页。厄尔·沙弗尔就诞生在这一年的11月8日。

沙弗尔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约克县。在他的懵懂期,美国的经济如梦似幻般地爆发式增长,那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描写的令人窒息而令人绝望的纸醉金迷。不过这些事情好像和小城之子沙弗尔没有什么关系。他的他家离阿帕拉契亚山只有20英里远。不过他一定经历了那场史无前例的大萧条。股市断崖暴跌,那些几天前还是富可敌国的百万富翁只能用子弹结束自己的生命。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失去了工作,饥饿成了那个时代的美国人的集体记忆。

但也正是这个时候,一位极有想象力的环保主义者本顿·莫凯却提出要在阿帕拉契亚山地修建一条穿越美国东部的山径。这大概是那个黑暗时代少数令人激动的事情。1930年代初,山径还在建设时期,沙弗尔就听说了这个计划。他有着那个时代青年的优秀品质——坚韧不拔、懂得忍耐。他们热爱自然,勇于冒险,热衷于依靠劳动获得强健的体魄。他的枪法很好,知道怎么设置陷阱,怎么捕鱼,是个称职的好猎手。

作为阿帕拉契亚山地的孩子,沙弗尔经常和自己的邻居兼挚友沃尔特·温尼米勒一起到山里健行。尽管当时还没有人真的走完过阿帕拉契亚山径,甚至这条山径还没有建成,但他和沃尔特约还是定将来一起走完阿帕拉契亚山径。

1941年是二战的转折的一年,日本的扩张越来越肆无忌惮,日益威胁着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利益。沙弗尔应征入伍,是夏威夷的珍珠港接受训练。12月7日,日本海空军在山本五十六的指挥下,偷袭了美军在太平洋上最大的据点珍珠港基地。日本人的不宣而战激怒了美国各界。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散装国家迅速团结起来。而沙弗尔在轰炸中死里逃生,他成为了美国陆军的一名通讯兵。而他的挚友沃尔特则应征加入了美国海军陆战队。

太平洋战争血腥残酷,日军毫无人性,往往战至最后一刻也不愿投降。从瓜岛、佩里留岛再到菲律宾,美军付出了惨重的伤亡。沙弗尔一直在通讯团服役,战斗在前线,随时可能被子弹或是炸弹击中而丧命,也可能被残忍地日军俘虏。但他是个幸运的人,成功地躲过了一切危险。

1945年2月19日,美军发起了硫磺岛战役,11万美军士兵投入了战斗,而2万名日军士兵在栗林中道的指挥下做困兽之斗。这座不大的火山岛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人间炼狱。经过一个多月的血战,美军拿下了这个通往冲绳的战略要地。但也付出了1万9千人受伤,近7千人牺牲的惨痛代价。而很不幸的是,沙弗尔的好友沃尔特就在阵亡名单之中。

残酷的战争和好友的死讯给沙弗尔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很多老兵一样,战后的沙弗尔经历一段艰难的时光。每天晚上他都会梦到连天的炮火、被炸上天的残肢、好友的死去。他要走出这种伤痛。

沙弗尔想起了和好友的约定——穿越阿帕拉契亚。虽然阿帕拉契亚山径已于1936年建成,但还没有人正真完整地走完全程。而且当时无论是ATC(阿帕拉契亚山径理事会)还是普通老百姓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没人敢想象这是怎样的旅行。而沙弗尔却很坚定,他认为他必须做到。为了自己,也为死去的战友。

“1948年4月9日,向顶峰进发,拉了一泡屎,又休息了一会。拿着手电走了最后100码,(山顶)野餐区什么也没有,于是在溪流边宿营。整夜都生着火。第二天早晨7点钟出发,又一次爬上特雷山。路过前往蒙特雷的岔路,但只是路过。路标说蛇山木屋就在10英里外,前面有一条河。中午在凯莉圆丘上拍了一张照片”。沙弗尔就是这样记录他传奇之旅的开始。

没有人知道他的旅行,没人送行,没人欢呼。但他就背着自己服役时的背包出发了。那时候也没有哪个厂家为这种长距离徒步生产相应的装备。他的鞋子就是一双普通的军靴,在途中补了两次底。沙弗尔说:“天气太坏,路也崎岖难行,所以为了防止磨出血泡,他就在鞋里放些西沙子。然后不穿袜子,直到磨出厚厚的老茧。这样做不会长水泡。这是从印第安人那里学来的,这是最好的办法。”

虽然偶尔会加入一小队背包客,但沙弗尔大多数时间在独行。孤独的夜中,他把自己看到的一切都记在黑色的笔记本上。这个日记本不仅记录了每天的路程、飞禽走兽、树木与花朵、还有遇到的人。他有时会写一些小诗。他总是想起沃尔特,想起儿时的约定。他为自己能实现梦想而感到幸福,也为沃尔特的死感到无比伤痛。

那个时代,阿帕拉契亚山径还没有系统的路书,沙弗尔只有一本公园管理站发布的地图。山径路况很差,路标不清晰,山路经常被野草和枯木遮盖。因此沙弗尔经常迷路,不得不自己开路。在他的日记中经常记录着自己如何走错了路,又不得不再走几英里回头。为了轻装前进,他甚至把帐篷寄回了家。补给也很基本。但这让他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快乐,他曾感叹道:“绝大多数人从来没有在星空下沉睡,他们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

8月5日,仅仅花了124天,沙弗尔就到达了卡塔丁山。“早晨我不紧不慢地攀登卡塔丁山。1点30分,我爬上了主峰巴克斯特峰。和标记牌合了一张影,和几个伙伴聊聊天。然后下山回到了营地。finis. All pua, no more(夏威夷方言,意味“结束了,晚安”)”,沙弗尔就是这样平淡的记述了那不平凡的一天。他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在一年内走完2000英里阿帕拉契亚山径的背包客。

山径成就了沙弗尔的传奇,而沙弗尔也从山径得到了救赎。他可以告慰好友的英灵了。起初ATC并不承认沙弗尔的壮举,但最终还是确认了沙弗尔的记录。后来他的自传《和泉水同行》成为了最经典的步行日记。他还亲身投入到山径的维护工作中。沙弗尔成为了阿帕拉契亚山径的大使,他的传奇点燃了人们对阿帕拉契亚山径的兴趣,从此每年都有数百人试图重复沙弗尔的传奇。

1965年,他从卡塔丁山出发一路向南只花了99天就到达了南端终点佐治亚州的斯普灵格山,从南北两个方向走完阿帕拉契亚山径的历史第一人。1998年,也就是沙弗尔第一次徒步山径50周年,他以79岁的高龄从斯普灵格山出发,花了174天登上了塔卡丁山。为自己的徒步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句号。

2002年5月5日,伟大的穿越者、二战老兵厄尔·沙弗尔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他的生命融入了阿帕拉契亚山径发的历史。

行走是人类的天赋。人类学家已经证实早期人类每天要行走近20英里,这种超乎寻常的耐力使得看似弱小的人类可以耗死许多大型猛兽。不仅如此,人类还靠着这份天赋走出了非洲大草原。散落在世界各地,然后以势不可挡的劲头,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

希波克拉底说过:“行走是人类治疗疾病最好的药”。这不是哲人发明的心灵鸡汤。他真的用行走治疗心理疾病和消化系统紊乱。而亚里士多德从不坐而论道,而是一边行走一边授课。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家都注意到了行走对人生的意义。他们醉心于行走,行走也带给他们灵感。巴赫为了听管风琴演奏曾徒步跋涉行走200英里。诗人威廉·沃徳沃斯宣称自己一辈子行走了18万英里。英国文学大师狄更斯曾有名言“行走而快乐,行走而健康”。

然而时至今日,资本主义以惊人的速度统治了整个世界。与之相适应的,在话术上修改了我们的对生活、对世界、对自然的看法。发达的交通工具正在让我们的社会丢失行走的本能,人们变得越来越懒惰。

1912年的美国《午夜星期六》杂志上曾这样描述现代美国人的生活:“虽然人们仍不得不走路,但更愿意坐在汽车里。真正的行走已经绝种了!……他们宁愿在公交车站等15分钟,但他们会说自己没有时间行走。他们假装自己很赶,自己很忙,充满了能量。但事实上他们非常懒!”

多年前我曾一个攀登峨眉山。我是从报国寺出发的,已经没有多少人这么走了。旅游公司会把整个峨眉山分成了三、四个互不相关的景点:报国寺和伏虎寺、清音阁、万年寺、金顶。这些景点由旅游大巴连接在一起。这不过旅游公司的把戏,只是为了多挣钱,节省成本。当我即将登顶的时候,和一个旅行团擦肩而过,游客们统一拿着小旗,穿着同样颜色的T恤,就像羊群簇拥在一起。而导游就像牧羊犬时刻控制着游客该去哪里不该去哪里。游客们到觉得自己这样非常体面。而看着我一个人背着破包,握着登山杖。眼里充满了不解、傲慢,甚至发出一阵阵的讪笑。

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人们现在已经没法连续的行走了,只能偶尔在钢筋水泥丛林的一隅寻找到一点点绿色。走个半小时已经心满意足了。他们还声称这是城市生态,把这看作人类的未来。丧失行走的天赋,他们对自然只剩下恐惧和猎奇。于是如《荒野求生》一类的电视节目大行其道。追捧者甚众。这种节目并没有告诉现代人如何使用现代社会的工具,在不破坏自然的情况接近接近自然。他们从不尊重不留痕迹原则,只是满足猎奇的想象,和对于猎奇的无原则崇拜。但如果人们真正理解了约翰·缪尔、比尔·艾尔文、厄尔·沙弗尔的传奇,自然会发现这类节目的荒谬与可笑。

人们应该对失去行走的天赋而感到羞愧。人们应该反思自己的生活是不是被消费主义腐蚀。人们应该思考数百年来被捧为金科玉律的社会规律可能并非真理,而仅仅出于少数人的臆想。同时人们也应该得到救赎,行走给了人们弥足珍贵的机会。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人踏上阿帕拉契亚山径的原因。而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穿越阿帕拉契亚(十三)被行走拯救的灵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yzm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