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归

作者: 江枫2020 | 来源:发表于2020-06-07 14:38 被阅读0次

    来书云: "良知,心之本体,即所谓,性善,也, "未发之中,也, "寂然不动,之体也, "廓然大公,也,何常人皆不能而必待于学邪?中也,寂也,公也,既以属心之体,则良知是矣。今验之于心,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实未有也,岂良知复超然于体用之外乎?"

    这答陆原静书(二)中,陆原静问王阳明关于,良知之体与良知之用的关系。陆认为良知已然存于心,然中,寂,大公却没有做到,于是疑惑有超然于体用之外的良知。

    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真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然于良知之本体,初不能有加损于毫末也。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未能全者,是昏蔽之未尽去,而存之未纯耳,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这是王阳明的回答,良知人人本就有之,只是被人欲所蒙蔽,故须以学习破蒙,恢复良知本体以原貌。若仍不能达到中和,寂静,大公之境界,只有一个原因:私欲的蒙蔽未尽然去除,良知之存养不够纯正。知行合一,“体与用"如"知与行",岂可简单区分。

    知行合一,是途径,至于止善,是目标。知是良知,行是致良知。良知,一是人的道德,二是人的思想。致行,一是践履德行,二是行为规范。知行合一,往往知多行少,或两张皮,尤其当下的自己,亦然。

    这是个人学习的体会,对知行合一的理解。按王阳明所说,良知特点未发之中,寂然不动,廓然大公,全是形容之词、状态表述。并未全然说明良知。这也许是他一生追求的状态。从实践的角度,立德,立功,立言,他超越历代先贤,并不是过誉之词。

    常言说,儒释道,是一家,殊途同归而己。道家讲究,天一合人,道法自然。在此良知,即道家所求的道,人的思想,即道之智慧。致行即问道途上,以学悟道,追求崇尚自然,达到天一合之境。

    从道德角度而言,王阳明从性善论而言,道家主张无善恶之念说,从本无人欲之概念,来看道法自然。从知行联系实现途径上讲,知行合一主张,从世事上磨炼,而非避世去欲,隐身于道,更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读书悟道,生活继续,精彩继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殊途同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yzq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