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营的第三天我们做了一个“包”和“装”的工作。当时只是作为一个等人的前奏,消磨一下时间,第四天,我们发现了有点意思的玩法,首先是盒子,不用胶纸封,只用手来扣,先把箱子底部封住,在装“一桌四椅“五个东西进去,要求箱子四个面都是平的,方便封口。在都不重复的前提下,一个孩子用了40个装法,一个孩子用了30个装法,其他人用了10种方法,不重复的用了80种装法,我们第一天还在为怎么装进去发愁,而今天,我们就有了80种装法,用一个孩子的话说,创新创疯了。其实孩子的思考和探索能力,锲而不舍和创新的能力,就从此埋下了实践是检验客观的唯一标准,而不是“题海”。李老师就这这件事情,讲了一个“同意胡不”,四个字,就写了一手代表中日文字差异的诗。这些都不是急中生智,而是“做什么”和怎么做“之外的另外一层“为什么而做”?。
从“为什么而做“我们做了另外一个”无知者无畏“和“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就是连日的雨让大家想起了“造船”,造我们自己的“诺亚方舟”,我们冒小雨来到了百草园“生活觉”的基地,大家刚开始被脏乱暗所扫兴,可是大家马上大扫除一个可以讨论方案,画草图的“临时指挥部”。大家开始“造“自己的“船”。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艘自己的船,有自己的款式,规格,用途,也许都不完美,可是在这么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大家想到造船,想到“渡”自己,已经令我们惊讶于孩子们的理性和感性是基于“生活”的。
“无知者无畏”孩子们有了理想,需要的是付诸行动,其实不管结局如何,孩子们的想象力已经值得支持了,后面的行动也是值得称赞的。我想作为当今父母很难相信,从大木头堆里找出那四块,长2米6,厚度从5厘米到8厘米不等,宽度从18厘米到24厘米不等的,从这些木怎么变成一个船的底部,还有船头,尾,船身,船桨等还暂时没有着落。只是这已经算是迈出了第一步,尽管后面还是“两万五千里”,作为成人有些事情,在“无知者无畏“的少年中“知不可为而为之”,鼓励,实施和坚持自己的理想也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支持,也是一种对人生,无论是求学还是为人的“执着”和“探索”。
至于好吃的故事,此处省去两万字。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就孩子们“为什么”的行动和探索,就让我深深感到在孩子身上,我们得到的远远大于我们的付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出于水而寒于水”我感到欣慰,后面的情节,我不知道,但我很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