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姑,我们要买馆服。”是肯定式,不是商量,也没有任何犹豫,是直接要。
“啥?你们就入馆2周,要买馆服?”是不是搞错了?不是说无聊,不是说待家里的吗?
“对,买买买,赶紧买馆服。”不容置疑的语气,没得商量。
啊……我懂了,那群穿梭在东湖的绿树林荫下的小娃们,有仨不是黑色配黄色馆服,袖子上没有国旗……确实有点不对。因为老三声音又是急吼吼地吼,我只好把手机按了免提,放桌子上,同时在电脑的微信给他们妈妈发信息:“打电话来要买馆服。”
“也打给我了,180元/套吗?”人家妈也是秒回,意思是老三是来对付我的,还有俩对付爸妈去了。我家娃太能了……
“大姑,怎么才能买馆服?”老三开始柔柔地发嗲,天哪,又是这一套。
“可以买啊,不过以后每个假期都要来我才买,不然这馆服人家贝贝穿三年,你们连30天都不到。”
“绝对来,肯定来,必须来。”那个柔得让你拒绝像犯罪的声音突然像立军令状般铿锵有力,毫不含糊。
“买吧,不然他们会觉得自己是个例外,毕竟其他小朋友都穿着馆服,我赞助。”我快速在屏幕里敲下这几句话。
人家妈还在心疼钱,电话那边已经开了锅,闹哄哄的,一会是贝贝的:“妈妈,必须给123哥哥买馆服……”
“大姑,必须买馆服……”这个我还无法分清谁是谁,我只知道那是我亲亲侄儿。
“你们不挂电话,我怎么付款啊?”实在不想惹他们四个了,只想他们给我挂了电话……
“好,挂电话……”然后,全世界安静了……
然后默默地打开我昨天特意拍下的武馆收款二维码,把1080转了过去。同时留言“仨娃馆服费用”。同时截图给师父。
师父回了个信息:“是的,他们不穿馆服没有归属感。”
确实是这样,我也赞同。只是我突然发现仨娃的父母真的是英雄父母。更让我意外的是,我刚转完钱过去,群里就看到那仨个都穿上了帅气的馆服。
好吧,都不用洗就穿了。这下师父能分清谁该罚,谁该奖吗?算,这不是我要想的,还是留点脑力应付接到他们时候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