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时代是没有统编教材,没有固定教室,也没有各种检查考试的,为什么还能培育出“七十二贤”?不管后人的统计有多少水分,也不管《论语》有多少话语是孔子的,至少说明孔子是一个用心良苦的教师,他把教育教学当成了一种“职业”,也当成了“志业”。教育,成为他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
福建的陈日亮老师说“我即语文”,这不仅仅是一种自信,也表现出一种对语文的深度理解和对语文人的严格要求。一方面说明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都是个性化的,怎么教,我说了算;另一方面也说明,语文老师要把自己变成语文的活水源泉,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资源,甚至成为“一支独立的队伍”。
与陈老师不同的是,古希腊的著名教师苏格拉底没有说“我即教育”,而是说“认识你自己”“我知道我一无所知”。
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中写道:“没有什么比随时随地和苏格拉底交往、言谈,更有益处的事了。当他不在我们当中的时候,每逢回想到他,总给那些曾经和他在一起并敬仰他的人带来不少的益处,因为无论他在轻松谈笑的时候,或是在严肃认真的时候,都对人有帮助。”
当一个教师坚持长期修炼,不断自塑,努力成长,到一定的时候,TA就变成一种资源,成为一种力量。这种资源和力量,既是知识的,也是精神和人格的。
教育不是把瓶子装满,而是把灯火点燃,让学生内心产生光明的、积极的力量,这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其实是很高的,但应试教育把教师实际上降低了。一个训练员也可以成为教师,甚至成为“名师”,你看现在教育教学的卡拉OK式的表演,40分钟就可以产生一位“名师”,授业解惑不传道的知识二传手也可以成为“名师”,不知道孔夫子、苏格拉底们活到现在会作何感想。
一个“名师”荟萃的时代,教育应该是越做越大的,人才应该是越来越多的,但事实呢?
还是不说了吧!
教师本来就是教育资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