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是我这三个月以来,每次想到分类这两个字,直接从脑子里冲出来的,因为,三个月之前,这是我的企业导师对我说的一句原话,只不过文字比语言少了几分情绪的味道而已。我也想把我对这句这三个月的记录下来,以供以后更多的丰富,把这个问题做出更饱满的答案来。
第一:分类是什么?
分类是个解决问题的神基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分类做不好,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碰巧那时候一个同事遇到问题:他16岁读高中的儿子陷入早恋了,他说这件事的时候,有点苦大仇深的滋味,毕竟夫妻两个辛苦挣钱、希望孩子有个好的出路没有错,但是孩子去给他的想法一个响亮的嘴巴:由于早恋,成绩已经大不如从前了,甚至有点厌学的情绪。那时候,我们研习社正在生龙活虎的研习麦肯锡七步成诗,一听这事,那就现学现用试试吧,首先用5W分析、鱼骨图分析这两个工具,针对问题进行假设性的因果关系分析,折腾半天整了一大堆东西,后来我们研习社一个哥们抽着烟,挤出了一句话:这是个感情问题。再看看我们这帮人归纳了一大堆:什么教育问题、沟通问题,等等等等。
分类,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性问题,分错了后面一切解决问题的流程都有可能是错的,或者至少在效率方面会大大降低。
第二:为什么要分类?
这个问题,我们把它归类为逻辑学,也就是从逻辑学角度解释如何分类的问题。
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其中,内涵反映事物的本质和特征,而外延反映事物的范围,比如上边那个孩子早恋的问题,如果把它归类为感情问题,则其实是对早恋问题的本质的一种判断,且不说这种判断的准确与否,但是,它毕竟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找到了一个方向,与此同时,也就界定了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范围,所以,我们再对问题进行外延分析的时候,就达到缩小了找到本质问题的范围,以及排除不必要的的干扰。
界定了事物的内涵,也就明确了事物的类别,所以,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是分类的前提,也是对事物进一步缩小范围继续分类的前提。
第三:该怎样去分类?
1、概念认知:对事物概念性认知的把握程度是分类的基础,也是判断分类标准是否科学的依据,反映一个人透过现象看待事物本质的能力,这个问题在《水平思考》这本书中的阐述较为经典,现实生活中自身也碰到过这么一件事:有个朋友拿个水杯问我,这是什么?我毫不犹豫的回答:水杯,他笑笑说,不,这是个盛水的容器,想想也是,只要是盛水的容器都可以用来喝水,这就比只有水杯可以用来喝水,概念认识上应该高人一筹。
2、分类标准:分类标准的选择,是准确分类的前提,因此如何选择分类标准,将决定分类究竟能否满足问题解决的需要的前提,一个事物的属性有很多,究竟选择哪种属性作为分类的标准,是决定分类质量的关键问题,也是问题能否解决、以及问题解决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尺。比如,你要确定一个孩子是否健康,那么究竟以什么样的标准衡量健康与否呢?身高吗?体重吗?还是其他指标?还是多重指标的加权计算?对于一个新手而言,有时候分类标准的确定,是需要不断摸索的,也许我用体检报告的不合格数量去衡量孩子健康与否,你可以用孩子的体重去衡量,也就是说,在某一定程度上,衡量标准具有相对性,受到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局限。
3、MECE:MECE原则是麦肯锡发明的一个分类方法,准确来说,是一个划分概念外延的判定标准:不重复、不遗漏,如果分类过程中出现重复、或者遗漏,尤其是重要的项目缺失,或重复,必然会导致方向性失误、或系统性失误,但其实这个分类原则的背后,同样也是建立在准确的概念认知和界定基础上,否则,是不可能达到避免重复或遗漏的程度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