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总觉得想法不够成熟,不敢动笔,但最近经一位朋友点醒,动笔也有动笔的好处,那就是促进思想的提炼,催化成熟,而且记录自己思想发展的过程也有其独特意义,见证成长也是人生的一份惊喜。
首先,问一个比较高远的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做一个清雅绝尘,蕙质琴心的人从中国儒释道三家文化来看,道家讲成仙,佛家讲成佛,都太虚无缥缈,儒家讲成圣,跟凡人还有那么点关系。有人说中国几千年文化史有两个半圣人,孔子算一个,王阳明算一个,曾国藩算半个。
当圣人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标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
孔子自不必说,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引领中国文明两千年。
曾国藩有《曾国藩家书》压阵,道德上为官清廉,严于律己,功业上组建湘军,挽大清于将倾,但后世评价有两个致命的污点——愚忠和剿灭太平天国时的屠城,也有人说他的学说动机不纯,想法太功利,一心只想做大官做稳官,境界上有差距,无论如何,反正只能算半个。
王阳明的一生堪谓传奇,创立“心学”,门生过万,用兵如神,一年零三个月荡平为患数十年的江西匪寇,四十三天平定宁王叛乱,建立不世功业而举重若轻,被评为“千古第一人”,一点也不为过。
做一个清雅绝尘,蕙质琴心的人要说王阳明的心学,最好先了解下禅学。禅全称“禅那”,主要是佛教的修持方式,以通过静心会神,排除外扰,按照佛教的立场和义理进行思考,来达到无上无我,超脱生死的精神境界。即所谓“十方无影像,六道绝行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禅宗说,人人皆有佛性,即心即佛,佛向心头做,莫向心外求,欲见本性,必应离名绝相,破其我见。这种一切皆空相的人生态度,往高了说是清心寡欲,超绝尘俗,往低了说是离情绝性,消极避世。
心学讲“心即是理”,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人人皆有成圣的潜质,只要勤擦心灵的明镜,时刻保持它的一尘不染,即所谓“致良知”。良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随着在尘世的浸染,多多少少被物欲所蒙蔽,而你需要做的只是拨云见日,明心见性。
乍看,这与禅学的说法毫无二致,佛说佛向心中求,心学讲心中有天理。但要知道心学还有第二个要点,那就是知行合一,即强调“事上练”,必须实践。通俗点讲,心学是一门要人出去建功立业的学说,而禅道是龟缩避世的学说。
做一个清雅绝尘,蕙质琴心的人或者可以这样总结:禅学是出世修行的方式,心学是入世修行的法门。虽然从现代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佛讲的一切皆虚妄、心外无物确是无上真理。但王阳明低看佛学一等,说佛教徒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倒也有几分道理,不执着于“相”不一定非要断绝一切“相”,刻意地断绝反而是一种执着,生而为人,如何能真正绝情断性?尊父爱妻,不刻意为之,依天理行事,反而是一种不执着,所以如果非要当一个佛教徒,我更欣赏“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思想境界。或者客观地说,佛学本身没有问题,只是禅定的方式与佛学宗旨南辕北辙。
生为我辈,虽不一定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不拔之志,但也要做一个胸怀洒落如风光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的志士仁人。既要有物来则照,物不来也不必强求的淡然,也要有居敬持志,循序致精的专注。莫被人言说“仗义每为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如有兴趣交流,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洁宇流新”,扫描下方二维码,将定期为您送上古哲先贤毕生的智慧感悟,让我们并肩充盈人生,智慧成长。
希望我们成为人生成长路上的朋友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