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这一节,越来越感觉早期科学养育的重要性。特别作为老师的我们,遇到太多太多的问题孩子,读到这里我们明白,原来这都是早期的大脑的训练有关。无论是运动饮食,还是在每一个月龄有规划的训练。都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健康而平衡完整的大脑,从而让他适应以后的复杂的学习,生活和社会。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我们作为必将陪伴孩子的祖父母,有责任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让他成为幸运的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孩子。
像这样的现象,我们太熟悉了:情绪常常低沉,觉得诸事不利,十分挑剔,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享受和家人或者和同龄玩伴在一起的时间, 比如说输掉一局游戏,他们可能就会大发脾气,甚至可能搅乱整场游戏,分享玩具和食物对他们来说十分困难,他们习惯于凸显自己的重要性,很难替他人着想。他们过于敏感,容易受到情感的伤害,不能因为日常状况,也不能应对新的不熟悉的事。由于不能及时理解现状,也不清楚他人对自己的期望,他们很容易变得非常焦虑,这种焦虑会让他们像炮似的一点就炸。
像是这样的现状,不仅在孩子身上存在,就是在成人身上也存在。这原来都是和童年的经历有关的。
那么如何支持和培养良好的行为呢?
第一,要尽量早的培养孩子这些品质:比如守规则至习俗,自立自律,自控,倾听。越早开始这些重要价值观的相关教育效果就越好。
就是说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人,那么首先孩子生活的环境应该是充满爱的,稳定的,可信赖,可预测的。这种环境鼓励他们遵守规则,能够自给自足和独立养成自律,控制力强,善于倾听等良好品质。当孩子开始上学时,这些品质能够促使他们在没有父母指导和支持的情况下,成为团队中积极的一员。相反若处于高压环境中,看护人更换频繁,不细心,态度恶劣,往往会让孩子产生欣慰障碍,导致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无法适应家庭学校和其他重要的社会关系。所以我们要明白:情绪,解释了大脑的工作原理情绪,打开了学习注意力和记忆的大美,促进了知识的发展。
第二,我们要走出遗传的误区。我们经常说孩子某些方面特征很像父母或者祖父母。比如说害羞或者暴躁的性格特征,通常是被认为是遗传的。但研究表明原因,远不止我们认为的这些。比如一个孩子可能天生害羞,但是如果他能够经常得到支持,有积极向上的体验,屡次和旁人友好的互动,那么这个基因的害羞开关就不会被开启,或者不会被强烈的激活。如果一个孩子有负面的早期生活经历,那么生化屏障就会附着在基因的开关上,阻止化学信号发生着陆,后成作用就不会发生。这些心理体验会长期影响表观遗传结构,这就是你看到的遗传现象。
第三,高压环境对孩子成长是不利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让孩子经受任何压力,压力是生活的一部分,孩子需要学会如何应付。那么唯一的学习方法就是实践。在孩子5岁前完全没有经受过压力的孩子,表现出了很多行为与高度紧张的孩子相同。他们照样是极度容易焦虑,害怕失败,感到抑郁,愤怒和沮丧。所以我们对孩子不要过度保护。作为祖父母,我们要在提供安全感和爱,以及让孩子自己探索和学习之间取得平衡。当然,这个平衡要针对合适的年龄段。
第四,从18个月开始,学步儿的大脑开始建立,联系他们开始学习一些简单的规则,并开始学习控制冲动。这些都需要时间和大量的练习。比如说当学步儿开始大发脾气时,他们实际上是在确定自己生活中的界限,而关爱他们的成年人应该给予支持和充满爱的方式,帮助他们了解这些界限,而不是认为孩子大了就好了。作为照顾年幼孩子的祖父母,应当抓住机会,利用这些有压力的时刻帮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抑制冲动,学习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行为,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行为,你采用的处理方式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比如说在玩游戏前,先把之前玩的玩具收起来。再比如说我不帮助你,你能做到吗?让孩子独立完成任务。再比如说就快成功了,别灰心,再试一次吧,让孩子发展品质和控制力。
另外祖父母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反应,你不能假装关心或者假装不生气不高兴,或者是沮丧受够了。因为小孩子是天生的外交家,他非常善于察言观色。你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情绪和言行,要时刻想着孩子,正在盯着你看。
第五,在书的前两节多次提到运动对孩子大脑发展的作用。实际上运动的不仅能够锻炼孩子的身体,还能够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积极的运动还能促进让人感觉愉悦的激素的释放,帮助他们缓解情绪,健康成长。很多心理学人士在解决孩子问题,孩子的时候都是通过运动来解决就是这个道理。
第六,动机激励我们去学习,去积极的生活,大脑中驱动动机的区域也会促进注意力的集中,提升学习和决策能力,这些区域的发育属于儿童发展的早期阶段,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发展,所以来自父母和祖父母的照料能够显著地影响孩子动机的发展。
积极的充满爱的互相支持的关系,是健康的动机系统发展的基石。孩子们会在积极的探索玩耍,以及游戏中获得激励。所以祖父每一个陪伴都应该是用心的,积极的。
行为不主动的孩子会寻找其他方式来刺激动机系统,比如电子设备,垃圾食品和加工饮料,如果他们得不到满足,就会变得不耐烦或者暴躁,这些行为问题孩子的形成就是因为从小没有培养起积极的动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错不在孩子而在大人。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尽心的父母,孩子大了以后会特别不省心。
第七,适应力是指孩子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从不愉快的情绪中恢复过来,并在压力下保持竞争力。有许多因素能够帮助孩子发展和保持适应力:比如亲密友爱的关系稳定,积极的奖励制度动机和情感调节技能的成熟以及多种形式的文化信仰体系和传统。
第八:笑,有助于孩子理解他们的世界,享受生活。笑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交能力,发展同理心,增强自尊。欢笑孕育着幸福和积极的情感能把家庭成员联系在一起,专门留出时间来寻找幽默和欢笑,分享符合儿童智力的童谣和书籍,可以加强欢笑带来的积极效果。每个祖父母都要努力的抚养出爱笑的,不怕挑战的孩子。孩子出生头几周就开始微笑,4个月大的时候就会咯咯大笑。后期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小游戏来逗孩子笑。只要你愿意和他们一起嬉戏和欢笑,就会发现事物中有趣的一面。
第九,我们常常认为学习不好和大脑有关,其实行为问题的出现也和大脑有关。有些不良行为是由孩子大脑发育的小故障造成的。 所以孩子需要有很多符合发展阶段的感觉和动作,经验健康的饮食以及来自家人始终如一富有耐心,能够快速应变的细心照顾。
第十,孩子们吃的食物会对大脑和身体的功能产生很大影响。没有冲突的营养,儿童就会出现学习困难,行为不良,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他们可能会萎靡不振,或者过于火药营养不良还会影响睡眠和社交,这些孩子难以理解他人对自己的期望。所以作为父母和祖父母来说,也要是一个优秀的营养师和膳食学家。
下面满满的干货附上:
总之,在孩子学习如何从零开始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过程中。行为和行为管理都是具有挑战性的引导和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是照顾他们的成年人的责任。在孩子养育的过程当中,成人一定要坐下来经常的谈谈就如何应对挑战时刻达成一致。每个人都需要尽可能的坚持已经商定好的策略一致性,可靠性和可预测性是健康的,长期的情绪稳定和心理健康的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