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唤醒家长的学习意识来支持孩子的学习,如何提升教师的家校合作能力,如何给予隔代教育以教育支持,如何在家校合作中发展学生的学生领导力……”李教授总是很擅长运用提问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也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方向。这对教师在家校合作中提出了挑战,教师本身是通过什么方式提升个人的家庭教育水平的?当一个教师走出学校回到家庭,他们也是为人家长、为人子女,那么,教师本身的家庭教育意识、水平如何?
本文中有三大标题:
一、家长是终身学习者。
二、家长学习意识的觉醒是学习前提。
三、家长学习的觉醒需要生态支持。
如果把上面三点中的“家长”换成“教师”也是可以的。(我的意思是:除了家长需要学习,教师群体,特别是在家校合作领域的学习与生态方面是十分需要“首要”地被唤醒和被支持的。)
2019年全国两会第一天,一份《关于进一步促进家庭教育发展的提案》备受社会关注。我想说的是,家庭教育提上教育工作中的议程,在此之前也从未如此受关注。也就是说,在此之前,教师群体作为家长身份,也同样是未被普遍接受教育的。尽管绝大多数的教师走上讲台之前都是有教学理论与专业知识的。但是,作为引领家长,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的专业能力,甚至包括自身作为父母都是是缺乏相关能力的。教师的家庭教育知识或水平很容易决定家长合作的质量。
目前,不少教师都认识到家校合作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不少家长也逐渐了解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然而,没有家庭教育理论作为基础的家校合作往往十分容易导致走另一个极端。
有一天,我的一位同事在外聚餐,饭后就急冲冲要回家,说要把老师在家长群里布置的作业打印出来,带回家给上五年级的儿子做,迟了儿子就来不及做了。她表示儿子的英语老师常常是在当天下午才拍照发作业上家长群,第二天又要交。而且,作业量也不少,有七页纸之多。我同事说自己在办公室打印还方便,对于一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或者家长晚上来不及回家的,孩子的作业往往就很被动。该老师十分严格,还要求家长不仅要在作业上签名,还需要家长负责帮助孩子检查作业,发现有错误的地方要帮助修改。对于这种老师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做作业,在作业上签名,并且要修改的做法,大多数集中在小学低年级。这也令作为老师的同事“有苦难言”,不知以哪种方式对儿子的老师表达这种方式才合适。说不好就变成“不合作”,合作嘛,儿子的作业责任感又培养不起来。老师对家长提出这种要求的副作用就是,很容易导致孩子不懂承担自己的作业问题。既然老师都把作业的任务布置到家长上,孩子很自然就认为作业也是家长的任务。我的一个亲戚的孩子就是试过这种情况,他的孩子把作业扔到他年前说:“看看你,这儿错了都没看见就签名了,明天老师又要批评我了。”
可想而知,家校合作在老师缺乏相关知识时,越是努力,方向越是远。家校合作的首要问题是:教师群体的培训和学习。
为了提高自己作为老师的家校合作水平和意识,我阅读了李家成和王培颖校长的《家校合作指导手册》,这本书直接拉升了我在家校合作的高度。包括“家长合作不是单向的过程,而是双向的互动”;“家校合作不仅仅是双方的奉献,更是生成与发展”;“家校合作是全面的。而非单一领域或维度的合作”。这些理论既明了,又有高度地厘清我对真正的家校合作的理解。我常常用这些理论来衡量和判断自己是否在“真合作”。
其次,从2018年春节过后,我发起了一个“家长学习吧”的学习项目,一群老师回到作为家长身份去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共读一本书,线上交流、一章章地读,一章章地写读书心得,每月线下集会一次研讨书中的内容。通过自己的内部研讨,再形成课程,一边分享,一边内化。只有把自己放在家长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哪些是家长需要的。
我们学校也从2018年起开办“家长沙龙”,尽管这还不是正真意义上的家校合作,我们只是提供家长一个学习的平台。当我们把信息发出去时,除了家长从第一期20多人到200多人地增加,但是来参加学习的校内教师并不多。这是不是说明家长的学习需求与意识比教师甚至更快地被激发起来呢?
总之,作为专业的人是最容易被固定思维所限制,我的专业是否还是那么专业呢?对于“专业”,随着社会变化而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老师,我们如何避免让自己的意识高度成为班级发展,包括家校合作高度的天花板,这就需要自己首先站上“终身学习”的高度和视野。
后记:开学已经第四周,“你好,寒假!”开学初的汇报刚刚结束,寒假生活的汇报到此为止已经全班40人全部完成,“你好,寒假!”无缝对接学期初生活。
3月16日 21:00李家成教授在“全国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研究”群里发布:
“非常感谢李校长的分享和信任!寒假研究的实践暂时告一段落,但我们的理论研究、经验总结正在继续,感谢每位伙伴为这个领域所作的创造性贡献!这样的工作方式、人生状态,我自己是喜欢的,也祝愿每位伙伴每天如意!”
“我们当前也在不断进行新的深化研究,不知道有没有伙伴愿意通过“读书”“读论文”的方式跟上我们的研究节奏?欢迎@我,很愿意邀请有兴趣有时间的伙伴,成立一个“终身学习”学习小组[微笑]”
紧跟着,很多小伙伴都纷纷表示:“我非常愿意。”
我毫不犹豫地表示:“我非常愿意”。
这又将是终身教育视野下的一次学习与研究,非一般的节奏啊!
于是,我很快也被李教授邀入“终身学习小组”群。
李教授让更多伙伴了解、熟悉、学习相关成果,跟上研究的节奏、参与共同的创造。主要想采用的方式,就是他不定期推荐发表的论文、相关著作,大家根据时间阅读、写写读后感(写读后感长短不限,重在有真的体会和思考,包括不懂的、逐步弄懂的、不同意的、自己想继续发挥的,类似中小学生读书、写读书笔记一样)。久而久之,可能就熟悉这套话语系统,能够在思维方式、研究方式等方面与相关研究者对话,进而自己能研究、能阅读、能写作。这是初步的想法,我们可以试一试,看看行不行。推荐第一份材料,大家可以任选一篇、或全部。――2019.3.19 记
参考文献:
【1】李家成 《关注终身学习视角下的家长学习》
【2】李家成 王培颖《家校合作指导手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