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和儿子共读《被讨厌的勇气》

和儿子共读《被讨厌的勇气》

作者: enjoy_teatime田子 | 来源:发表于2021-12-27 16:10 被阅读0次

    海哥美术高考结束放假2天,他和我聊起同学之间相处产生摩擦的困扰,于是我邀请他和我一起听书《被讨厌的勇气》。

    听完他感觉有这些烦恼再正常不过了,非常认可作者的观点,但也坦言对于他这年纪的青少年而言是知道很难做到。谁说知道就一定能做到呢,作者本人也是从知道到做到花费了近20年的时间,更何况我们普通人,知道难于做到,并不能成为我们不学习的借口。

    现在回顾复盘一下《被讨厌的勇气》书中我们所学习的内容:

    弗洛伊德认为,你现在的状况,来自于过去的经历,来自于你的环境和周围其他人。但阿德勒不同意这点,他认为你的现状,只跟你自己有关。阿德勒自立门户,开创了“个体心理学”。

    而阿德勒的思想会告诉你,你的成功和幸福,与其他任何人无关,所有的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阿德勒的思想会帮你建立起这套内部自尊体系。

    我们可将此书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感到不幸福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部:如何拥有所谓的“被讨厌的勇气”。

    第一部分

    在阿德勒看来,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我们的烦恼都源自哪里?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说说阿德勒的一个核心思想,那就是,你可以自己做选择。具体来说,你的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你自己选择的。你的选择与其他任何人无关,与过去发生的经历也无关。这是阿德勒与弗洛伊德最根本的区别。

    用过去的经历,尤其是童年时期的心理创伤,来解释现在的不幸,看起来是很有道理。但是,阿德勒不这么觉得。阿德勒说,如果一味靠过去的原因来解释事物,就会陷入到一种绝对的论断: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的全部都是由过去的经历所决定的,而且根本无法改变。这种观点叫做“原因论”。

    与原因论相反,阿德勒倡导的,是一种“目的论”。阿德勒说,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下面再给你说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现象:自卑感。它描述的是,指在和别人比较时,由于低估自己而产生的那种不良的情绪体验。顺便说一下,第一个这样解释“自卑感”的人,就是阿德勒。阿德勒用的是德语,德语里的这个词也表示“劣等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也就是感觉自己没有价值,感觉自己微不足道。

    在阿德勒看来,其实人人都有自卑感。但是,自卑感并不是什么坏事。为什么呢?阿德勒说,我们人类,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的状态,于是人人都会追求优越,人人都渴望进步。蹒跚学步的孩子学会站立,是在追求优越性;他们学会语言,与其他人沟通,是追求优越性;人类历史上科学不断进步,也是追求优越性的结果。

    可以说,“自卑感”是人不断追求卓越的一个动力源。自卑感让人时刻感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努力进步。但你肯定能想到,生活中我们也见很多人,他们因为自卑变得特别消极。他们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想让他们改变比什么都难。这又是怎么回事?阿德勒说,这种情况,就不应该叫“自卑感”了,应该叫“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指的是,有些人会把自卑感,当做某种借口来使用。就像是“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找不到对象”,或者“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这样的想法。这种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的结论,就已经超过了自卑感的范畴,是一种自卑情结。而且,阿德勒特别强调,这种自卑情结,还是你自己的选择。

    听到这,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有的人会“选择”自卑情结,来做自己的保护伞呢?如果用一句话来回答,那就是,他们都“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在阿德勒看来,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和不良情绪的源头。

    为什么呢?试想一下,一旦想要实现“不在一段关系中受伤”这个目的,大多数人会怎么做。也很简单,只需要变成一个只看自己的缺点、尽量不介入人际关系的人就可以了。如此一来,只要躲在自己的壳里,就可以尽可能少地和别人发生关联,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或者伤害,还可以用这样的理由来安慰自己: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欢。可以说,只要选择把自己的不幸当做武器来用,那人就会一直需要这种不幸。

    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除了自卑情结以外,还有一种常见的心理,叫做“优越情结”。就是到处跟人比,充分地炫耀自己的优越性。这种人其实是想要借助别人的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事事总想压别人一头。你说这样的人快乐吗?当然不。只要他觉得有人超过了自己,就会感到焦虑和不安,甚至会不择手段地夺回优越感。

    你看,任何人,只要处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网络之中,就都会感到烦恼。所以阿德勒说:“人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要想消除烦恼,恐怕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

    以上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了。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决定我们目前状况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你的一切现状,都是你自己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看,阿德勒的心理学,也是一种关于“勇气”的心理学。如果你是一个正在努力克服挑战的人,如果你是一个不安于现状,在奋力攀登人生的另一座高峰的人,你需要这种主动赋予过去经历意义的勇气,你需要主动选择改变的勇气,你也需要在各种关系中被讨厌的勇气。

    第二部分

    接下来的第二部分,我们就具体说说,如何获得这种“被讨厌的勇气”,如何找到自由、幸福的状态。

    从“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这个观点出发,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三大人生课题,分别是:“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

    乍一听,你可能会说,这三大课题,都离不开我们这个复杂的社会网络。那是不是就意味着,想要处理好这三大课题,就要花大量的心思在别人身上,尽力维护好这个我们身边的关系网呢?当然不是。阿德勒说,处理好这三大课题,不靠别人,还是靠自己。阿德勒想帮我们从内部建立一套完整的自尊体系。

    这套体系的建立,需要具体的行动,更需要心理层面的建设。

    先来说行动层面。咱们还是先从一个常见的现象说起:有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上课不听讲,回家不好好做作业,天天就知道打游戏。如果你是父母的话,会怎么做?大多数情况下,你应该会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学习。上辅导班、请家教,有时候也免不了耳提面命,不做完作业,就家法伺候。但结果你也能想象得到,这种强制性的手段,很少会让孩子发自内心的爱上学习。当然,也会有家长会把心思花在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上。

    但从阿德勒的思想出发,这都不重要。你首先要考虑的,并不是“怎么才能让孩子学习”这个目的,而应该是:孩子学不学习,这是谁的课题。学习这件事,是孩子自己的课题,与此相对,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这样就免不了冲突。

    我们必须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区分开来。

    咱们前面提到了,阿德勒说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这里我们可以再进一步:人际关系造成的烦恼,其实都源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说到这,你可能还是不同意,让孩子学习,应该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至少也应该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课题,怎么会是妄加干涉别人的课题呢?其实也很简单,在判断是谁的课题时,你只需要考虑一点:这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如果孩子选择不学习这个选项,那么这种决断带来的后果,像是成绩不理想,考不上好学校等等,最终的承担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自己。所以,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课题。

    但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在推崇放任主义。放任主义是一种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态度。阿德勒的思想不是放任主义,阿德勒提倡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他进行保护。

    父母要随时准备好给孩子提供充分的支持;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去指手画脚。这就是课题分离,你需要把帮助孩子成才的课题,和孩子对自己学习的课题区分开来。“课题分离”是建立内部自尊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很具体的行动指南。

    说完了行为层面,我再来看看,在心理层面,如何建立这套稳定的内部自尊体系。

    我们都知道,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天然就喜欢得到认可,没有人喜欢被人指责、被人讨厌的感觉。

    我们可以做一个思想实验:从人类的这种喜欢被认可、讨厌被排斥的天性出发,想要不被任何人讨厌,我们需要怎么做呢?最有效的答案一定只有一个,那就是看着别人的脸色,并对你能够接触到的所有人表示忠诚。

    假如周围有10个人,那就对这10个人都做出保证:我会努力让你感到满意。但请注意,此时有一个大矛盾在等着你。因为一心不想招人讨厌,你会表示忠诚于这10个人。但真实的情况往往是,没有人能够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之前的这种承诺,不久后就会被拆穿,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失去信用,让自己感到更加痛苦。总而言之,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别人,这是对你身边的人不负责,也是对自己不负责。

    相反,阿德勒心理学否定追求他人的认可。阿德勒说,正是对别人认可的追求,扼杀了你的自由。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如果一味寻求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所以,在阿德勒看来,真正的自由,就是能够有勇气被别人讨厌。

    但这并不意味着,被别人讨厌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一种状态。阿德勒是想告诉我们,“被讨厌”是自由生活的一种证据,是你按照自己方式生活的表现。

    想要行使自由,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不被别人接受。换句话说,“不想被人讨厌”是我的事情,但至于“你是否讨厌我”,和我无关,那是你的课题。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阿德勒心理学是如何看待价值感和幸福的。

    前面我们说到,阿德勒认为,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的来源。但阿德勒还说,人际关系同时也是幸福之源。

    人际关系带来的幸福,可以是“低级的幸福”,也可以是“高级的幸福”。

    低级的幸福,是在人际关系中比较得来的。比如上学的时候,你的考试成绩比班上其他人都好,回回得第一,你感到很幸福;工作的时候,你的收入比同龄人都高,你感到很幸福;有了孩子之后,你孩子比其他人的孩子更优秀,你依然会感到很幸福。但是,阿德勒说,这种幸福,只能算是一种低级的幸福。你的幸福,必须建立在别人的某种不幸福上。

    而高级的幸福,来自人际关系中的“共同体感觉”。这是阿德勒心理学中的关键一点。作者岸见一郎说,不理解这一点就无法理解阿德勒心理学。那什么才是“共同体感觉”呢?其实说的就是一种持续的贡献感。

    家庭、学校、单位,都可以是共同体。在家庭这个共同体中,你的幸福来自于被家人需要。在单位这个共同体中,你能够为公司创造价值,也能感受到幸福。但我们也会经常看到,有些人一旦退休便立即没有了精神。因为他们不再被需要,这就是突然失去了那种在共同体中的“贡献感”,他们感到不幸福。

    相反的是,有些富豪已经拥有了一生也花不完的巨额财产,但他们中的多数人依然继续忙碌地工作着。为什么要继续工作呢?是因为有更大欲望吗?当然不是,他们所需要的,仍然是保持着对整个社会的贡献感。这种幸福,不是靠和谁比较得来的。

    这就是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感觉”,一种持续有价值的,对他人的贡献感。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贡献感,依然与他人无关,阿德勒反对为共同体牺牲自己。阿德勒强调,这种幸福感,也可以通过看不见的形式来实现。你追求幸福的起点和终点,依然汇聚在自己身上。你的贡献和价值,虽然是在这个共同体中得以体现,但最后的结果依然与他人无关,你不需要他人的肯定或者回报。

    总结

    最后再来说一点我自己的感受。你发现没有,阿德勒所倡导的这种思想,放在今天,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形象的词来阐释,那就是“闭环”。确切地说,应该是“打通自身的闭环”。也就是说,你的行动,你的思想,都应该在你自己身上形成闭环。比如说,你赞扬别人,就会不自觉地想要别人接受你的赞扬;你向别人道歉,就会特别关注别人是不是会原谅你。但阿德勒的思想告诉我们,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心里相信这么做是对的,做这样的事有意义。我曾经读到过万维钢老师专栏里的一篇文章,叫做“精英水平的道歉”。里面谈到,精英道歉,不会去关注是否能够赢回信任,而是“你自己想成为什么人”。精英的道歉,说的是你个人从这件事上吸取了哪些教训,获得了哪些进步。他们不会去控制对方是否原谅,他们只控制自己。

    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英精神”。

    最后,这本书的作者岸见一郎也提到,想要真正理解阿德勒的心理学,需要“相当于自身岁数一半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40岁开始学的话,需要20年的时间才能学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和儿子共读《被讨厌的勇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zpy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