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憩园》这本书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后的续作,写的是黎先生在梁国栋家的憩园休养写作时的所见所感所闻。书中有两个小孩,一个是家道败落却孝顺、成绩优异的杨家小孩,另一个是有钱有势、傲慢无礼,无时无刻不被捧在手心的虎少爷。文中两个小孩性格对比十分明显,而这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据研究,世界各国家的家庭教育中,中国式溺爱在各个国家排名中名列前茅,这也就说明在中国,溺爱孩子不是个别家庭才会出现的状况,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因溺爱孩子而有了过度保护,甚至对孩子百依百顺。不难举出这样的例子,学生外出求学不会自己洗衣服,26岁女生还要母亲帮忙穿袜子……
《憩园》里虎少爷的亲生母亲是富贵家庭,在外婆家备受宠爱,姚太太继承后母之位,竟也要受虎少爷及其外婆家人的折磨,而梁父多次受人劝说却一直过于自信,在教育虎少爷上固执己见,最终酿成悲剧。虎少爷成天玩乐,连最基本的字都不认识,对长辈出言不逊,其恶行恶劲程度之深,却总被梁父的一句“他还小”“我能教育好他”敷衍而过。另一方面,外婆家的人也娇惯着虎少爷,致使这个小孩为所欲为,撒娇成性。这样的家庭教育与中国式溺爱是有共同点的。
从父母教育的角度来说,梁父爱自己的孩子是正常不过的事,但他却爱错了方式。溺爱孩子会使孩子难以培养独立意识,甚至造成孩子的自我中心感增强。梁父一直强调自己能教育好孩子,确实和多数父母一样,无论在智力发展还是阅历想法,一个成年人自然是要比一个尚只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要强,这种理所当然的教育容易形成一种心理——他不过是一个小孩,我能教好他。俗不知这样的自信将造成无可挽回的局面。正如法国卢梭所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人生下来离不开社会,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一个人的性情也要受周围事物的影响。“他还小”这句话最大的错误就是把这段时期的教育与未来隔绝,实则小时走的每一步都是在铺下一步的路。
另一方面,外婆家的人也在娇惯着虎少爷,这就好比老人家疼爱自己的子孙。
抚养自己的儿女和抚养子女的子女是不一样的,为人父母的责任感会更强一点。“隔代抚养”的情况在中国比比皆是。其一,老人一半没有工作,生活悠闲,有时间有精力;其二,父母工作忙,孩子没空照顾。两者的结合便有了这种情况。其实,多数老人还是喜欢照顾孩子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隔代抚养”对老人来说属于二次养育,第一次养育是自己的孩子,第二次养育则是自己的子孙。二次养育随着年岁的增长以及走过人生大部分路程,心境也会随之变化。比如不需要养家糊口了,年轻时的生气褪去,对金钱荣誉权力的欲望淡了,于是宠爱孙子变成了寄予希望的地方。
无论是父母还是老人们的爱,任何东西过度了都会造成恶性反弹,简言之便是“过犹不及”。
曾经看过一篇关于餐桌教育的文章,在中国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妈妈捧着碗一遍又一遍地呼唤孩子或者追赶孩子,督促孩子吃饭,但孩子鲜有感恩的表情,有的更多是不耐烦。在这里,中国的父母在餐桌上表现得如同服务员。而在美国的餐桌上,孩子很小便可以自己主动吃饭,遵守就餐过程中的礼仪,学会餐前餐后布置与收拾餐桌。我们生怕孩子吃不饱长不大,而他们更重视吃饱以外的事情。
在教育孩子上,父母掌握着主动权,却也因为孩子小而有所担忧。害怕孩子不吃饭、害怕孩子摔倒、害怕孩子哭、害怕孩子不开心……在害怕中成为孩子的奴隶,却依然相信自己能教育好孩子。
中国式溺爱在过于自信与过于自卑的夹缝中蔓延滋长,如同家庭教育里的一场洪水,大到可以冲毁一个孩子的一生。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其有不可忽视的指引作用。如果把父母比作孩子人生的指明灯,灯太亮扎眼,灯太暗则会看不清。
溺爱不是爱,家庭教育里应该少点依顺,多点教导。为人父母,切忌无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