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650962/fa20cc9da6108796.jpg)
前几日放假从南京回老家时,注意到一个现象,不管在候车室还是车上,总是不缺看到一个又一个孩子坐在父母身边拿着手机或是IPad看动画玩游戏。
而此时的父母也落个清闲,闭目养神,或是也拿着手机在看。
是啊,一个电子产品就能让孩子坐得下来静的下来,省了多少说教啊!
可是,日后呢,当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一句话都不愿意搭理我们时,我们用什么去帮助孩子当下手机,看向世界!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电子产品已经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是把孩子隔离在电子产品世界之外显然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对于孩子玩手机出现的注意力分散,内向不爱说话,沉迷游戏,厌学的现象,父母们应该怎么从中引导帮助孩子正面心态来面对,改变这些不良行为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50962/e524cbac36884475.jpg)
最近,读了沃拉·海特纳博士的《孩子,别玩手机了》一书,书中海特纳博士总结了自己多年对数字时代育儿方法的研究成果,列出了在数字时代下成长的孩子面临的一些新挑战。
也介绍了帮助孩子摆脱屏幕上瘾的实操性的方法论。
书中有几个关键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
“数字土著”和“数字移民”:
美国教育学家马可·普罗斯基,把还没出生就已经沐浴在科技产品世界里,在数字科技包围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人成为“数字土著”。
把那些成长环境中没有数字产品的中老年人成为“数字移民”,多指八零年代以前出生的人群。
“僵尸效应”:
指孩子在看屏幕时的状态,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可以一动不动的待着。
属于“数字土著”一群人也好,属于“数字移民”一群人也好,电子产品都是我们要面对重视起来的问题。
面对孩子的“拿的起放不下”,很多家长都是“谈机色变”。
有的家长是限制型的干涉,因为他们只看到了电子产品的负面影响,不准孩子接触使用,所以和孩子玩“躲猫猫”。
这种类型下的孩子要么会关起门来偷着用,要么会迫于社交压力,变得内向抑郁不合群。
有的家长是放任不管型,孩子想想看就看,想玩就玩,只要不哭不闹,什么都好说。
这种类型下的孩子会越来越放纵自己,因为不懂得把握时间上的度,内容的择选等,最后多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还有一种家长属于引导型。不怕孩子要手机,自己有信心来面对引导孩子,因为会陪着孩子一起玩一起看,一起选择。
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孩子对网络及产品的正确认识。
如何聪明的介入孩子刷屏中而又不让孩子反感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50962/3585172a4ae802b3.jpg)
海特纳博士给出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骤就是,开始介入。你耐心地询问孩子对于这个应用程序的了解有多少,让孩子给你讲述他想要下载安装这个app的理由。比如:他被这个应用的哪个地方所吸引,这是学习app,还是娱乐app,有多人在玩,它的受众是哪些人?人们对于这款app的评价怎么样?
第二个步骤就是,深入一步。我们可以留出亲子时间,和孩子一起摸索这个应用程序,这样既陪伴了孩子,又让你充分了解到这个app是否值得购买和下载。
第三个步骤,参与其中。随着父母和孩子一起探索和讨论,父母不仅可以了解到孩子喜欢什么类型的手机应用,还可以在探讨过程中引导孩子,学习鉴别信息来源的真伪,找到那些可以给孩子提供帮助,适合孩子年龄段的应用。
作者也让我们记住:父母的目标并不是让自己修练成为一个技术专家。你只需要知道你的孩子在想些什么,明白如何和他们进行技术互动就很棒了。
除此之外,书中还讲到了什么时候给孩子买手机是合适的?
如何帮助孩子“收心”等,很值得一看!
我们所属的触屏时代利弊皆存,存在即合理,孩子的问题都不是孩子的问题,是父母问题影射。
孩子是一面镜子,从孩子身上能看到作为父母的我们真正的样子!
所以,想让孩子变好,自己要带好头,把每个孩子的问题都看作是TA在做对的事情,但是还需要我们告知TA正确的方法,这样不仅让自己平复情绪,也是在尊重接受孩子,让TA看到了正面榜样。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50962/823dbdac6f710f07.jpg)
最后的最后,分享书中的“触屏时代的七个教育关键吧!”
关键一:学会影响而不是控制孩子
关键二:跟上时代的步伐,别“掉链子”
关键三:改变敌视电子产品的态度
关键四:安装“同理心”这个应用程序
关键五:营造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关键六:引导孩子设立交友界限
关键七:和孩子一起克制“分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