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
听这个名字,我觉得应该是个很美的人。她说她生在江汉平原,生在一个名为横店的小村,日日与田地为友,与花草作伴,我觉得,她一定是个很美的人。
那种长发飘飘,四肢纤细,婷婷立在田野的垄头,行吟田畔;亦或是在新农村的书房里,静静地泡上一杯茶,看着窗外黑压压的喜鹊叽叽喳喳,心里面想着自己的奶奶和妈妈。
看完那本书后,我去网上百度了余秀华这个名字。
算是大吃一惊吧。
我以为她在北京摔倒却无人搀扶是当时所碰到的那群人的偶然,我以为她在书中写到的自己相貌丑陋是纯粹的自嘲,我以为她的瘫痪是走路有些缺陷,也许是少了条胳膊、腿,亦或是想史铁生一般只能靠轮椅行走。
好吧,我都错了。
她是很普通的乡村少妇的长相,甚至还透着一丝“憨”,她的四肢好好的,但是核心部位出了点问题——脑瘫。
是不是文人都需要经历点苦难才能写出真正感人肺腑动人心魄的文字,而这种苦难也正是让他们成名后在人群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口中的“苦难造就的天才”。
好吧,我也不清楚。
她在书中说“春天到了,人的欲望也随之到来”这样的话,我把它归结为“文人的情怀”。我其实有点想不通,为什么普通人在平常的文章中写“我想和那个男孩做爱”会让人觉得羞愧和难以启齿,而她在书中这样写却是真实的爱情的流露和真情的绽放。我不免觉得是不是有些夸大了的成分,就像当代人称赞鲁迅的作品,字字精雕细琢,弄出些子虚乌有的大道理供后人学习。难道我们走在路上,见到心仪的男孩子,表达自己的欲望就应该这样疾呼出声吗?
不,我觉得这样的话人家会觉得你是个傻x。
说是这样,其实余秀华写的也没错——因为人们都对这样的表达羞于启齿,而她这样展现自己的爱意则表达了许多人内心的想法,所以才被称为“真实的爱情的流露和真情的绽放”吧。
她有些见解也显得与常人不同。
比如,你的母亲去世了,而父亲却在母亲去世后三天半夜偷偷跑出去找情人,你说气不气?
但是她却说:“我没有问爸爸为什么这么快就找到一个他认为是无比温柔善良的情人,我猜爸爸也给不了一个答案:他经历了奶奶去世不到三年,又经历了妈妈的去世,生命是如此脆弱,哪里经得起至爱之人接连消失,而且是永远的消失?他也许不知道怎么办了,他没有办法从同样悲伤的儿女身上得到安慰,他就这样给自己找到了一个虚像。”
这么一说,爸爸这“花心大萝卜”的行为似乎也有了合理的解释。
她在书中说,写作的目的是写作的过程。我想对于我来说,则更侧重于重温写作的结果。我会把自己写的文章反复的读,把自己代入所写的角色中去,从而去享受这个故事的情节。我一般不怎么写这种东西——我觉得我写出来的文字怪矫情的,不符合我阳光开朗乐天派的性格(口区),但我这回终于忍不住要动笔写一写了。我觉得我和她好像,但是又有些不一样,我没有办法做到对他人的诋毁云淡风轻,也没有办法如此频繁的更换自己心里头的那片白月光(这点我是强过她的吧)。但她过的似乎是我想要的生活:在电脑上敲击下自己心中所想的文字,住在一间不大不小也还算宽敞的屋子里,衣食无忧。
但这也就梦一梦,生活还是在一步一步不疾不徐地向前走着,也比如我放下手机上的备忘录就要去洗碗了一样。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