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从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了,营销案例背得滚瓜烂熟,一副筹措满志的模样……
北山万寿寺是周围几个县市群众最喜欢去进香的寺庙之一,寺庙里供奉着治水有功的许逊真君的雕塑,每到农历七月最后一天,人山人海。
振兴随群众去北山万寿寺进香,马上联想到,把木梳卖给和尚的案例。
案例讲述的是甲、乙、丙三个销售员销售木梳给和尚的故事。
故事说:甲跑到一座寺院,游说和尚买梳子,由于和尚头上没有头发,以为是取笑自己,把他骂了个狗血喷头。但甲仍然不屈不挠,终于感动了一个小和尚,买了一把梳子。
乙去了一座古寺,他看见山高风大,把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的头发都吹乱了。乙找到方丈说:“蓬头垢面进行朝拜,是对神灵的不敬,我们应当在每座香案前放上一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好头发再行朝拜。”住持认为乙说得有道理,于是买下10把木梳放在十座香案前。
丙来到一座香火旺盛的高山宝寺,对方丈说:“凡来进香者,多怀有一颗虔诚之心,尤其对于捐献功德之人,贵宝寺应有所回馈,这样做,一来可保佑平安吉祥,二来可鼓励更多的人积善行德。我有一批木梳,您的书法超群,远近闻名,可刻上积善梳或增智健脑等字,然后作为馈赠品送给善男信女。”方丈听后心喜不已,立刻买下1000把梳子。
振兴初生牛犊不怕难,一边想着案例,一边走进了方丈办公室。说明来意后,方丈婉言拒绝,站在方丈身后的一黑脸小伙笑而不语。
振兴一急,连忙说:我暂不收钱,等贵寺送完木梳后再结帐。黑脸小伙接过话头说:“如果送不出去呢?”振兴心里想,哪有这种事,白送东西还没有人要。赶紧说:“先拿10000把,送不完的,每把给贵寺1元保管费,再加2元维护费。”黑脸小伙说:“口说无凭,立字为据。”
振兴签好合同,心里十分高兴,他乘胜追击去了非洲,要照案例上说的一样,把鞋子卖给非洲人。
半年后,振兴在非洲把脸晒得黑黑的,沮丧地回国了,但仍然满怀希望依约来到北山万寿寺。
万寿寺里原来的黑小伙明显地变白了。白小伙一言不发地把振兴带进库房,里面的木梳静静地躺着,一把也没有送出去。
振兴好歹是个大专生,不用算也清楚,10000把木梳,每把要交3元的费用才能取走,3元就是自己从工厂拿货的直接成本,取回木梳,还不如不要。
振兴气昏了头,要找方丈。己经变得白白静静的小伙子说:“方丈云游名山去了。”
振兴住了几天医院回家,发现母亲和小妹手里各拿一把木梳梳头,振兴觉得眼熟,上前一看,只见母亲的木梳上写着“积善梳”,小妹的木梳上写着“增智健脑”。振兴问道:“木梳子怎么回事?”母亲兴高采烈地告诉他:“我们在北山万寿寺交了50元钱,办了VIP卡,然后才得到了方丈亲自开光的木梳。”小妹也高兴地说:“那个白白静静的帅小伙是你大学校友,还是和你同一个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呢。”
振兴长叹一口气,心里十分诧异,怪不得那个小伙原来黑黑的,人家也是市场营销专业,人家也卖过木梳,人家也去过非洲,这是黑吃白呀!
方丈说是云游名山去了,转眼就在北山万寿寺开光,姜还是老的辣呀!
振兴翻了几天的营销案例书,觉得自己遇到的是新案例,是可以写进教科书的案例。
振兴仰天长叹:“哪里有名山!哪里有名寺!哪里的名山名寺要和尚呀!”
作者 何国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