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不管是考试还是老师提问,总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你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那时候,听到最多的答案就是长大后想成为科学家。这个答案会引来一片羡慕的目光。现在每当我想起来,我总会嗤之以鼻。
彼时的我们其实压根就不知道什么是科学家。课堂上刚回答了,下课就跑着跳着回家喂猪去了,印象里一年也见不着一次四位伟人的头像。但是,尽管我们往往会面临吃不饱穿不暖的窘境,可我们还是会坚定地回答“科学家”三个字,没有人嘲笑,反而自我感觉十分良好,不要问为什么,因为我们真的不知道科学家是什么。
慢慢的长大了,要面临就业,买房,结婚等等一大堆的问题。临毕业的时候,常常有人问我,毕业后干什么去?我想这个问题应当跟童年时那个问题是一样的,可是我却只能笑一笑,再也没有勇气说想当科学家了,因为我唯恐引来大家嘲笑的目光。
科学家,我想那些一直在仰望星空的人肯定就是科学家了,还有,那些将科学展示给我们看的人,也算是另类“科学家”吧。科幻,是一个人想象的极致,来源于科学,也是科学的一种演义。
我总是觉得什么时候看过一些《星际穿越》中的片段,因为看不懂,所以印象超级模糊,同事推荐给我时,我刚刚硬着头皮读完《三体》。之所以说硬着头皮,并不是因为我在强迫自己去阅读,相反,而是抱有极大的兴致去读的,只是在我绞尽脑汁构建属于我自己的物理学大厦,以便能够更好理解《三体》中大量物理学知识的过程中,显得颇为费力。于是,我一遍一遍的去查找三体运动、能量镜面、空间曲率、多维空间、暗物质、反物质、拉格朗日点、奇点、坍缩、量子纠缠等等一众的物理概念,并且还要想象到太阳系、宇宙的空间模样,理解4.3光年的距离和百分之一光速的快慢,以至于那一段时间,常常在梦中都停不下来。慢慢的我有了《三体》的初步概念,于是又返回头来看《星际穿越》,原来,二者竟也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于是的于是,我认识了科幻,被那种强大的想象所折服。但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我还是没有读过几本科幻作品,而今天我看到了《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在观看该部电影上,妻子给予了我足够的支持,她一个人照顾着孩子让我去电影院满足了我的渴盼之心。网络上有太多的人在挑《流浪地球》的刺,也有太多的人在借着《流浪地球》普及物理学知识。但在我看来,尽管它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瑕疵,可它的地位却是不可撼动的,因为要知道:单纯的说科学理论,那是科普剧;单纯的说亲情,那是伦理剧;单纯的说灾难,那是灾难片;单纯的说不可能,那是玄幻神话。而科幻就是发挥想象的极致,以可能为基础,掺杂着人性,糅合了不可能,所描绘的一幅脑海中的动态图,这一点它做到了。于是我又查找了重核聚变、引力弹弓、洛希极限、气态行星、半人马星座……真的非常高兴能看到这样一部电影,不仅是因为它是中国人自己拍的。同样的,也很高兴能看到整个社会都在不断地讨论着它,不论称赞,还是批评。
在电影院里,旁边的小女孩不停地询问着她父亲:莫斯是什么?空间站为什么会一直在转?发动机怎么会烧石头?太阳怎么会变老呢?……我很高兴她能问出这些问题,而她的父亲可能碍于观影环境,很少给予她回答,我真的想告诉她答案,但是转念一想,难道我能告诉所有有疑问的小朋友答案吗?不能。于是我又对《流浪地球》多了一份敬意,因为它让无数小朋友有了拷问,有了抬头的冲动,这完全就是一次庶民的胜利,也完全就是一场全民的科普,其种下的科学的种子在不远的将来必然生根发芽。同时,我也对那些默默仰望星空,默默耕耘科学和科幻的人们产生了敬意,因为在剧中韩子昂的时代,人们心中只有钱,而能够坚持下去,就已足够令人敬佩。
我是一个儿子,也是一个父亲,我想,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还在仰望和讲述星空的人,我才能在我的父亲只能给予我孩子自制的佩奇的时候,我却能够将遥远星空的故事讲给我的孩子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