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地震研究
地震研究经典问题回答

地震研究经典问题回答

作者: 圣仆阿恒 | 来源:发表于2017-12-06 13:58 被阅读12次
地震研究经典问题回答 地震研究经典问题回答

                    地震研究经典问题回答

一、预测地震震级,比较准确的时间和地点真是这么难吗?世界上哪个国家有这个技术和能力呢?

回答: 地震的成因是多元的,复杂的,未知的因素更多。导致地震现象呈现明显的随机不确定性、非线性,要想把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都预测精准,比玩彩票中大奖还难。打个比方,好比三个人拿着一副牌,一起抽出一张牌,你要全部猜中,很难的。

        而地震的常发性和巨大危害性,人类不得不迎难而上,进行深入研究。曾经最成功的的有我国天干地支阴阳八卦古算法结合地质研究(懂得人已经看不到了)。目前最好的是西方一流国家(含日本)利用复杂性科学大数据研究发展成果。但仍无法实现精准预测,都是给出日益精准的发生概率数值和范围进行有效覆盖。

二、地震预测预报为什么还是世界难题?我国不是已经有过精确的预报案例吗?如著名的海城地震预报。

回答:著名的海城地震预报,出于那个时代的特点,大多数领导和群众有意夸大宣传,造成一种错觉:地震是某种简单性事物,人类可以精确推断。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其实我们的领袖毛主席和那次预报决策的领导者毛远新,完全是那样冷静和极度客观的看问题,就算现在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我认为奇迹只会追随他们这样的人,以下是他们对话的片段:

        1975年9月底,毛远新路过北京时看望了毛泽东汇报了海城地震情况。

        毛泽东说:“据说有预报,损失不大。”

        毛远新说:“别提预报的事了。发了预报后,我心里更加紧张,如果大地震迟迟不来,影响了生产、群众生活,成为茶余饭后的笑柄不说,省委还有何面目去见关东父老。”

        毛泽东说:“那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无非是后人再给你编一个‘辽人忧地’的故事。”

        毛远新说:“地震后,外面把这次成功预报吹得很高,但我总觉得有偶然性。上午发了预报,下午动员群众出来,当晚地震就来了,纯属巧合。

      《美国地震协会公告》曾评价说,“海城地震的预测,是结合了经验主义分析、直觉判断和好运气,这是预测地震的一次尝试。”

        引用某位院士的原话:“一切预报严格来说,都应该以概率预报形式提出,因为罕有预报能有100%的发生概率。”

        其实现在中国地震学家往往给出确定性的预报,不是因为确定性很高,恰恰因为他们无法给出事件发生的概率,因此只能以确定性预报形式给出。对于我国地震预报的成功率,不同学者给出的估计从不到10%到30%不等,也就是说预报者虽然给出的是确定性预报,但发生的概率也就是10%左右。应该指出,一定时空窗口内一定震级的地震发生具有一定的背景概率,在地震活动区背景概率会相当高,因此只有预报概率显著高于背景预报,即获得较高概率增益时,才是有实际意义的预报。

地震研究经典问题回答

三、我国地震研究最有效的方法和经验是什么?

回答: 任何单一手段都是有局限性的,还是要靠“综合”预报。“群测群防”是当时周恩来提出预防地震的主要方法。

        海城营口地震预报的成功虽然具有很大偶然性,但是此前做到中期大时间段大范围的预判,就是科学工作者们按照“群测群防”到各个村子里,向人民群众广泛地搜集地震前兆,从动物异常、有感小震声、光、电、磁、直到井水变化寻找“预报方法”。最终根据临震的诸多异常,逐渐缩小范围,锁定概率最高的地区。

        目前所谓地震预报分为三种:基于前兆现象的:1). 经验预报;2). 统计预报;基于物理规律的:3). 数值预报。其中数值分析和预报,就是应用连续介质力学和热力学规律,基于岩体破裂准则或断层本构关系,来分析预测地震,地震局专家通常注重这个方面的研究和看法。汶川大地震前几个月,地震局专家洪时中在媒体的辟谣,就是基于地质构造的数值分析,手段过于单一,这就违背了“群测群防”原则,同时由于地球的不可入性,地震的非频发性和复杂性,很难对地下介质的状况进行一个准确的判定。难怪当年就被打脸。

        最有价值的历史经验就是:“不必安求百分之百的准确地预报地震,而是根据实际掌握的数据,“打个不同程度的招呼”。步步逼近才符合实际,然后根据科学水平做出巨灾预防。

        著名地震学家郭增建先生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结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地震预报的历史经验,指出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没有做出准确的预报,但却做出了正确的预防。方法步骤是:“从长到短,有所察觉,打个招呼,长备不懈,步步逼近,不断拦截,群测群防,最后时刻,临机而动。”“是在不断跟踪各种地震前兆信息中等待着大地震的到来”

        郭增建先生指出目前常规的以(前兆—(对应)—地震)的简单思路是有问题的,而应代之以(前兆—(建立某种模式对应)—地震)的复杂性科学思路。这个“某种模式”有着非常复杂丰富的含义:(1)它意味,不是某一种前兆与地震的对应,而是一切可能与地震有关联的前兆,要将其分别指标化;

(2)这些前兆之间的“权重”是不同的,应有不同的“权重系数”;

(3)要有获取这些前兆的机构、手段,还要有评估其信息真实性的机制;

(4)这些“前兆”与地震的关系的机理有些能搞清楚,有些搞不清楚,要区别对待;

(5)这种复杂的“前兆”暗示着致震原因的复杂性,可能是多种原因在不同情况下导致地震的。

        郭增建先生认为,在现有的科学认识水平上,想建立起百分之百准确的地震预报机制,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因为不能百分之百准确预报,就完全不预报,完全不作为,也是错误的。所以,他提出了基于现有科学认识水平上,建立分级、分层、分区域的地震预报、预防系统的思想,用他通俗的话说,就是根据实际认识情况,“打个不同程度的招呼”,再根据“不同程度的招呼”采取不同程度的预防措施。

        同时他认为单独的以前兆对地震这种简单的思路与方法是行不通的,必须要有跨越式的思维方法,即将前兆套入某种综合信息模式之中去对应地震才可能行得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圣仆阿恒:地震知识需要科普,纠正大多数吃瓜群众的错误认识……

本文标题:地震研究经典问题回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agk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