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学习得到APP刘润的《五分钟商学院》,第一部分讲到消费心理学,讲到五个点:
01 心理账户
02 沉没成本
在物质丰盈、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往往就是生意人的基本经营逻辑。那作为个人来讲,人人都是消费者,只是要通过对规律的掌控,让自己消费的更加主动,避免被动消费,可能也是现世情况下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吧。在以上五个理论的支撑下,我思考对应如下五点,作为自己日常行动的指南。
01 钱要花在刀刃上
花钱花的是心理,而不是金钱本身。需不需要是心理说了算,实际的需要和不切实际的需要都应该是心理起最重要的作用的。对大多数人来说,衣食住行已经不是刚需,而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要心里舒服、或者心理的荷尔蒙被刺激到,没钱都可以借钱花,信用卡的诞生不就是应了人们的这个需求吗?
因此,我们就必须抓住“美好的生活”这个核心,只要想着美好的生活也可以实际,慢慢的自己的消费焦虑就会减少。譬如我们把自己的心理账户分为:
01 生活必要账户
02 家庭建设账户
03 个人发展账户
04 情感维系账户
05 享乐休闲账户
具体怎么分,结合每个人的实际,不应该作为定式。我个人觉得,个人的发展是最基本的,投资自己并且真的一步一步提升,见到成效,那其他账户花不花钱?花多少钱?什什么时候花,就会变得很有规划,消费过程也会变得非常从容。
当然,一直理性也是办不到的。因此我们也需要不时的放飞,做一些不理智的举动,为自己的小确幸、为情感、为家人做一些非理性的消费,也是可以的。但是那种状态也是搭建在自己合理的规划之上的,如果还不明白,真的试试多投资自己的成长,你就会慢慢感触到的。
02 让过去成为未来提升的阶梯
“大脑的工作机制更倾向于节省能量,既然已经有过一定思考,那么花费在思考其他选择的能量,不如节省下来,选择以前思考的能量”。也就是说,懒是动物界的本性,没有环境刺激,谁都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胎儿在子宫中就是这种状态,但是一旦出生,在环境中成长,人的行为都是在为生存而努力,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而懒便成了一生中的附属品,时刻都在与“勤”打架。
层次决定见识、见识决定意识。大脑中资源太匮乏,所谓的沉没成本,只是因为懒于变通。成本的大小不应该看已经发生的,而应该看未来和投入的产出比。然而关键问题是自己能清楚认识到沉没成本的问题,并且有能力和勇气甩开这个心理。
当然这个也有适用范围,不是让我们像猴子搬包谷一样,不假思索,就摒弃过去。而是要让过去成为将来的基础,有的时候沉没成本也是不随人愿的,但是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也理应作为成长路上的一份财富,去粗取精。既然是成本,那就有产出,只不过要考虑的是,成本的不断缩减和产出的不断增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