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假期,我决定在家好好看书,最近一段时间,我过的焦虑而又不清晰,看起来很用功,实际上很多时间都被浪费了。
明明每天都制定计划,可我还是一有时间就刷手机,浪费了时间,也让自己进入自责——内耗——重新开始——自责的恶性循环中。
《了不起的我》中提到,要走出焦虑,就要有近的思维方式,什么是近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这些事情是流动的,在特定的情境里,会不断发生变化。
近的思维,会把我们带到此时此地发生的事情里,这和“正念思维”是一个概念。
如何训练我们的正念思维呢,书中告诉我们三个方法:
一、用描述性语言,而不用评价性语言。
我发现,日常生活中,大多数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今天太热了,今天街上太挤了。这个电影很好看,这个菜不好吃等等类似语言,这些都是评价性语言。
都说语言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长时间说这种评价性语言的人,更容易焦虑。
这不是近的思维,我们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当下的一些事情上,而是急切的把注意力放在结果上。导致我们会忽略很多细节和过程。
二、问具体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
这个方法对我启发很大。我以前制定计划总是很笼统,导致执行计划时就比较模糊,内心不确定时,看到一大堆计划就会有点焦虑。注意力一旦放在焦虑上,就会停止行动,干脆刷起手机,回避这些产生焦虑的计划。
比如我写书评时,总感觉语言不够精准,这时我暂时放下写书评,转而会从网上看找如何训练文笔的有关内容,或者我会从书架上拿书看去找方法,总之就会从写书评过程中转移到如何训练文笔的思维中,导致我原定一篇书评的计划没有完成,训练文笔的事更会半途而废。
在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会把问题记下了,继续完成目标。然后专门安排时间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会抽丝剥茧把问题一层一层写下来。
比如我在写书评中遇到哪些问题,比如是没看懂书,还是不会提炼观点导致语言不够精准,把这些问题一一写下来,然后针对问题想办法去解决。
三、关注现在能做的,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
我现在能做什么?我愿意做吗?
这两个问题是陈海贤博士对前来咨询的来访者的问话。
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是对未来不确定而产生的,所以与其想那些没用的,到不如把时间用在我们眼下能做到的。
就像我在放假前还会焦虑,我这个假期的时间会浪费吗,其实我想这些没用的,会更让我焦虑,我只需考虑到每天具体做哪些事,这些事我愿意做吗,如果愿意赶紧行动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