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在咸宁慕茗茶居同本地茶界几位知名人士喝茶,其中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前辈认为,中国现在给人感觉茶叶产能极度过剩,但过剩的原因何在?喝茶的人太少。如果中国有更多的人群来消费茶,实现产销平衡,过剩的问题就自然不存在了。
然而,如何让更多的人喝茶?如何来实现产销的平衡呢?
最近不少观点认为,很多人不愿意喝茶,是因为不懂茶,所以不敢喝。要培养他们喝茶,首要的就是通过茶会活动,吸引他们参与,让他们在参与中得以学习,从而使他们对茶由不懂走向了解。
但问题来了,对于茶,多么懂,才叫懂呢?
对此,笔者还是比较认同中隐堂堂主刘波先生的看法,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适当的懂一点茶,是值得提倡的。但是不必懂得过于深入,只要大部分人能够分辨六大茶类,明白不同茶类的基本泡法,并在此基础上略知如何泡得更好喝,就可以了。
而现在茶圈很多人的注意力,在于如何让一般的消费者更懂茶,恨不得每一个端起茶杯的人,都是大师。很多人也在为此做着各种思考,于是常有人和我讨论一个问题——通过何种方式可以让消费者更加的懂茶?
我对此斩钉截铁的说:应该把对茶的注意力回归到它的商品属性上来。
我们不要过多去揣摩如何向消费者传播知识,而应该多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想想他们心目中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茶,希望市场能够向他们提供什么样的茶。
回到篇首的那个问题,中国喝茶的人太少,原因又在哪里呢?难道是茶的逼格太高,令很多人望而却步;难道是茶的味道不好,让很多人难于接受;难道是茶的价格太高,很多人难于承受;或者是茶的生产标准混乱,令人不放心饮用……
这些,可能都是造成中国喝茶人数不多的主要症结。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便是市场上缺少消费者心目中想要的茶。或者这些消费者想要的茶,一直在市场中处于容易被人忽视的角落。
去年火遍全国的小青柑,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但是大部分在分析其为何火爆时,总是泛泛而论——有人炒它它就火了。我曾对一个持该观点的朋友说,作为一个茶叶经营者不能以这种方式看待问题。
那要如何看?对此问题分析,我们应该这样想,消费者为什么喜欢小青柑?小青柑是靠什么俘获了消费者的芳心?
新奇;对于消费者而言,“人之初,性喜新”,喜新厌旧是消费者的天性。小青柑的出现,改变了消费者对茶的既有认知,让人眼前一亮;
方便;传统的饮茶方式,过于繁杂。小青柑,便于携带与冲泡,对环境、器具、场地的均无过于严苛的要求;
价优;一位广东新会陈皮种植园园主的千金告诉我,市场上200块一斤的小青柑,就已经很不错了。200块一斤的茶,大部分人是可以接受的,况且它本已具备了以上两大特点;
情怀;大部分喝过小青柑的人,对于那句“小青柑,小心肝”不会陌生吧;
功效;因其新颖,备受关注,谈起功效,很容易被人记住与传播;
如果市场上有更多具备上述特征的产品,又何愁消费者不买账。难道那些对小青柑非常喜爱的茶友,都是研究小青柑的专家吗?而那些卖小青柑的人,真的又很懂小青柑和包裹在果皮中的普洱吗?
在咸宁有位90后大美女经营者一家茶馆,生意非常好。但每每和一些人谈起她时,很多人总是习惯的说一句:唉,她其实不懂茶。
懂不懂茶,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蛮重要,卖茶,至少不能犯低级的认知错误。但是也不必懂得那么深,茶在你的手上,能卖出去,能卖给多的人,这对茶本身而言,才是功德无量。
对于茶,管它是什么修行的法门,管它是什么心灵的饮料,管它是什么灵魂的甘露……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说:“无需放屁”。眼下而言,众人应该将目光和心力更多的集中在一点上——茶就是一种商品。
茶叶市场不景气,那是因为茶的商品属性,出现了严重的缺陷。如果这种缺陷不能加以修正,行业萧条仍难改观。
我们不缺懂茶的人,而是缺少善于做买卖的人。只有善于做这门生意的人越来越多,茶行业的发展,才会更有希望。而善于做这门生意的人,懂消费者,比懂茶,更重要。
说句不好听的话,中国现在众多名茶,有几个是每天风花雪月的文人雅士搞出来的?没有茶叶生意人脚踏实地的探索与革新,现在的茶文化,怎会如此灿烂多姿?
若你不服,不要和我吹鼻子瞪眼,自己翻书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