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他耳朵不好使,但也不戴助听器,儿女问他为什么,他说:
“我听不见挺好的,我七个孩子,家长里短的事多了,你们的怒气、埋怨,我都不知道,我会觉得你们都挺好的,我每天都能乐呵呵的,这也许就是我能活这么大岁数的原因。”
华大基因科学家尹烨说:
“意识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你有意识活动就必须会消耗物质,你在低血糖时是不能思考的,也几乎是不能运动的,我们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是共作互作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你动念,你的激素就会变,所以很多疾病是想出来的,是气出来的,每一天点点滴滴的积蓄和积累,它都会在基因上有所反映,甚至可以通过我们的遗传延续给下一代,形成至少两代以上的稳表观遗传,也就是说,你的情绪会写在你的生殖细胞上,遗传给下一代,都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影响你周围的人。”
这里解释一下,什么叫“表观遗传”。
表观遗传是指DNA的基因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细胞内除了遗传信息以外的其他可遗传物质发生的改变,且这种改变在发育和细胞增殖过程中能稳定传递。
打个比方来讲,基因组序列就像是一块蛋糕,它决定了它的存在注定是一个蛋糕,而各类表观现象就好比蛋糕上的裱花或是镶嵌在其中的水果。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种更为精细的修饰相当重要,错误的表观修饰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死亡。倘若用发霉的水果去装裱蛋糕,那蛋糕也就遭殃。
这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情绪是如何改变我们基因的。
所以,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抵制不好的情绪。
那么,什么是不好的情绪?
伤心、恐惧、惊吓、担忧。
《学经》说:
伤恐惊忧,如身之小疾,偶患之,不施以针灸医术,亦无碍也。所谓无碍者,自生自消,释然而不相介怀,其不久存也。
人有情绪在所难免,如果能够即生即消,不往心里去,也没有什么大碍。
然世人久习而为自然,积微成著者甚焉,是有小疾,积而成病。
如果不好的情绪不能即生即消,而是存在了心里,不断地积累,就会积累成病。
《黄帝内经》说: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最终伤的还是心,因为心为君主之官,无论何种情绪都会伤害到它。
那应该怎么办呢?
治病者,一曰消,二曰和,消者,散之减之;和者,损之补之。
治病有两种方法,一个是“消”,另一个是“和”。
“消”的关键在于消减,通过“散”或“减”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和”的关键在于平衡,通过“损”或“补”的方法来达到目的。
比如,中医讲究“阴阳平衡”,健康就是阴阳平衡,生病就是阴阳失调。
但是要注意,这里面是“消减”和“损补”是动态的,而且其结果也不会是人们所期望的那么精确。
因为“树不生乱叶,其枝难长也,水无有浮躁,鱼虾不成也”。
为什么说要平衡呢?
七情者,灵性之根也,故可消不可灭,六欲者,生长之基,和使之损补,以得执一而守中。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的基本情绪,也就是说,只要是人就会有七情,如果想要去除七情,这是不可能的,反而这种想法是一种妄念,所以,七情只能消减,并不能消灭。
六欲指眼、耳、鼻、舌、身、意带来的欲望,六欲伴随着人的自然成长,是人自然成长的基础,我们不能说自己要消减六欲,比如,视觉好把视力弄差,听觉好把听力弄弱,这显然是违背人性规律的,而我们又不能放纵自己的六欲,因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所以,六欲要通过阴、阳“损、补”的方式来达到平衡,做到执一守中。
具体怎么做呢?
找到造成负面情绪的原因。
惹人忧者,未完之事也,故有劳而作,以去其挂碍;心有所惊者,言出而行未践,虚言有伪也,故言行如一,以得心安神静也;惹人伤悲者,痴迷妄思也,故知道而易行,是为得慧也。
有劳而作、言行如一、知道而易行,是解决负面情绪的良药。
值得指出的是:
我们在践行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反复的情况出现,这时候,不要自我否定,也不要自我悔恨,要本着“不急、不弃、不求大的心态”,继续去做就行了,因为你内心知道,只要我在行动上切实地做到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正如:
春雨飘微,行人不惧湿衣,秋风乍冷,路人不着厚衣,知其然而明期也。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