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实用文章想法
现代语言解释中医学说的“气”概念(一)

现代语言解释中医学说的“气”概念(一)

作者: 海生_5971 | 来源:发表于2021-05-14 10:38 被阅读0次

    现代语言解释中医学说概念(一)

    张海生 qhhs_002@126.com       

    摘要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是理解中医气概念的根本。其中《灵枢·决气篇》关于人体之气的定义,应以“功能、作用”解释,符合经文语意和逻辑内涵;又吻合/的阴阳属性。而现代语言“基于信息的调节”可以作为人体“气”概念的形式体现。气的古代宏观认识能够得到微观事实证明:隐蔽的脑中枢作为五脏六腑调控中心所表现的生命现象;该“调控中心”就是中医象学说之“”的物质基础,而“象”指其(气)外在的功能表现。反之,将气作为“物质”定义,将产生脑中枢成为“物质交流中心”的悖论。只有气概念的正确解读,才能够实现中西医基础概念的融汇贯通。本研究不限于概念解读,同时引用现代微观数据予以证明。只有回归古代气化理论的原才能够促进中医学的现代突破。

    关键词: 信息;载体;脑中枢黄帝内经》;中西医结合

    上文(《揭示中医学说气概念的本质信息就是中医的气》)完成了气概念的属性证明[1]77纠正了《中医基础教材》[2]96认为气是物质的观点。本文将深入“人体中气是感应传递信息之载体”[2]31观点的探讨为避免凭空臆造之嫌,《黄帝内经》作为依据。概念正确认识,不仅需要象思维方式;同时有必要采纳现代生理学形态事实佐证,才能经得起推敲只有立足于阴阳哲学的高度,气的内涵才能得到本质地理解。

    1古代的气概念

    气概念的探索源远流长。为解释上古先哲诸子百家的经典,现代学者的探索和努力[3]近百年了执一词但就“功能应有物质基础”观点而言,可形成现代中医人的共识正如“精化为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两者的从属关系是肯定的无论古今无论中医学生理学所探讨的是同一人体对象,虽然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应该有相同的结论。这是论证的前提,否则难免再坠入雾缭绕之,陷中医学于玄学之尴尬。

    1.1气概念的经典定义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决气篇》。这是岐伯对于人体之所做的原定义,兹试作解如下:“由上焦部位使吸收的营养物质以不同的方式供给肌肤筋骨,脏腑以及内外等。这些温煦/濡养/推动的功能行为就是气,它好像雾露灌溉土壤那样”

    “....之溉是谓气”句-主词:气是指“灌溉”的动作(抽象,无形)。“雾露”句-副词,是对“灌溉”行为(气)的修饰。实施“宣泽”动作,应属于功能作用;并非有形之物(雾露能力所及。依生理学有形之物(载体)没有直接驱动或者支配效应器的功能,它不能替代这个功能(气)作用。而产生调节作用,唯载体所传递的无形的信息。“信息之载体”与“载体的信息”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其二,“载体”泛指有形质的物质(属阴),显然不符合“气属阳”的属性特征。因此“气=载体”的认定是错误的。正如“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强调了功能表现(阳)的基础是载体(阴)。“载体”并不等同于“功能”概念,虽然功能由载体产生。否则产生逻辑悖论。

    所谓“灌溉土壤”,我们可以进入这样的具体场景有利于理解古意:实施灌溉必然是有目的、有方向、有秩序的,而不是迷茫的漫灌,特别是以复杂的身体对象而言。把一种物质(五味)灌溉到达各个器官,应该是某调节控制的功能体现。因此“溉”=气=调节、控制之功能的理解比较合乎逻辑。而调节控制必须以信息具体实施;信息现象符合于无形之气的特征(属性),而物质“雾露”仅仅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因此,气=信息。这样就得到形式和内涵的完美统一。

    1.1.1古代象思维的特点

    “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素问·气交变大论》虽然中医学以象思维阐述生命;以功能认识生命是一种伟大的创造。但在于同一部著作《素问·宝命全形论》:“从见其,不知其谁”的坦诚疑问,说明当时存在某种认识的模糊和神秘感(不得己的缺憾)。显然,也是“看不清”其物理本质(机理关系)的另一种说法。古代语言较概括,没有载体信息等具体概念术语的区分但朴素而严谨的描述:气=“若.....之溉”,限定了其功能内涵的语意是肯定的;虽保留有“不知其所以然”的探讨余地。“气”对于抽象而广泛的“客观存在性”;无形为特征现象的概括。如属性、功能、作用、表现、意识、规律、支配力、运动.....机制等抽象概念,在古代统称之为“气”。概括起来:气是一种象征,而非实体;气是借雾露之“形态”来阐述所产生的(无形的)“功能”实质。因此,不能够误解为:气=雾露。(本句之雾露”句,依现代观点应该属于气的物质基础-精)。

    “凡象皆气也”张载《正蒙•太和篇》。象描述是古代中医普遍思维方式。“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的描述是一种比喻:“象(好比).......一样”;有助于通过“形象”表达“抽象概念。比如“盖心为火脏,烛照万物。”《血证论·脏腑病机论》。“火脏是比喻,而并不等于火。难道肺等于华盖?将军

    如果气=物质,有必要作为疑问千年探讨吗?

    1.1.2精化为气

    “精化为气”句虽然没有在本句中出现,但是缺少“精”则“气”成为无根之木,无法解释“何至于四项功能者?缺乏“精化气”的内涵作为凭证而焉能有气乎?解读、推导正是依据这个古代的基础理论,它解释了气的来源及有形的阴精与无形的阳气具有相互化生关系。人体内生命物质基础“精”虽然具有不同形态层次,cAMP、细胞、生殖之精、神经递质等,但是关于反馈生命信息/整和细胞组织/释放内分泌信使物质/交换递质信息等等;其中被隐藏着“信息”[1]77现象,是它们共同特点和人体具体存在的“功能主体”。而“雾露应该属于生物信息物质(精):具有传递信息特征;而只有信息才产生脏腑功能或形体官窍调理活动(才产生///泽”之功能行为;表现)。这就是气概念-“载体的信息”之本意;它等同于生理学“作用、机制、调节、功能”概念。这样的解释即有古代理论、阴阳属性的根据,又体现本句功能内涵的限定;同时可得到生理学事实的支持;符合逻辑。

    1.2  有关概念讨论

    1.2.1气的来源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灵枢 ·营卫生会篇危北海学者认为[5]“水精微经过入于胃,传与肺,才能够将营养物质供应五脏六腑。注意,原经文的句型结构,有指代主语和部分省略兹试作解如下:(1)人体之气总体上来源于食物,食物入胃消化(经文省略部分,如右)再经过脾吸收的成为精微物质,然后由精化为气;(2)而气又是通过肺的输布,所以五脏六腑皆有气。(3)其清者为营(“其”属代词,指“精微”)。至于“营气”呢,是“其”精粹部分的功能....。叙述繁简得当环环相扣。气及其几种不同的气,以回答“人焉受气?何气为营?何气为卫?”的疑问。第一句气的来源,第二句气的输布,整句与上面经文气的认定互相补充、一脉相承。至于“水精微经过入于胃传与肺”之解说,显然不符合上焦泄气的常规说法。原因在于“以传于肺句型的“以”字指代前半句之“气”作为主语。否则容易产生“.....传与肺”逻辑失误。第三句,“其”指代“精微”,可以理解为: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它们是转化为“气、气”之气的物质基础;是营卫气之气的来源。营卫精微”物质,而气、气指作用。从头到尾没有说明水谷精微的消化代谢过程”,或者气是指营养物质”的意思

    注意,气的来源,可参照灵枢·决气篇“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是针对本句的注释。(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现代语言解释中医学说的“气”概念(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axqj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