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很难理解“气”。
这个东西,无形无相,不可捕捉,无法考究,很难解释。
这是现代人诟病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偶然看到一首诗,借这个,拆解一下“气”这个东西:
这首诗是明末英雄夏完淳的绝命诗,当时他16岁。
明末,满清占了北京,又南下去摧毁汉人衣冠。
夏完淳的父亲是名士,领兵抗清,14岁的夏完淳跟着爹毁家搏命。
随后他爹战死。
他又跟着他的老师抗清。
随后他被逮捕处死,留下了这首诗。
被逮捕后,夏完淳不仅有活命的机会,还有飞黄腾达的前景。清朝因为其名气,派了高官去劝降。但夏完淳丝毫不动心,大骂对方了一顿,慨然赴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夏完淳骂洪承畴”。
这是背景。回到主题:这首诗写的好不好?
好。
但我们看着好,是因为我们古诗水平太差了。
放在古代,我相信很多16岁的才子都能写出同等水准的诗。
但没有一个能写出这个味儿!
为什么?
因为这首诗的好,是在于它的气,作者当时的心念纯粹,一股纯粹的忠义之气直冲牛斗。
你再读读这首诗,
这是个16岁的少年啊,孩子啊。
一个官宦家庭的孩子,陡遭国难,随着父亲四处流浪行军,做着越来越绝望却绝对不能放手的事情。山河很大,都是泪;天地原本很宽,可如今偌大的汉人与民族都无容身之处。
他寻死——事已至此,除死无二事。于是此刻思虑万千,尤其想到了家乡,三年没有回过家乡,没有回过家,没有见到家人,没有见到亲戚与旧友了。
因为要死了,所以想到这些,想做个告别。
然后呢?
他的魂魄还要回来!看到国人夺回自己的家国,夺回自己的文化与衣冠!
年少时,读这首诗,感触不大。
如今读来,特别感动。
因为年少时血气方刚,天生想当英雄,觉得理所当然。
年长之后,顾虑很多,所以怕事,怕麻烦,越来越隐忍退让。而正因为此,所以更理解,更知道这有多不易,更感动。
大部分的人,都想当英雄。
但99%的人,换在夏完淳的那个位置,做不成这样的人。
为什么?
就在于我们的气,与夏完淳的气,不同。
他的气,更纯粹。能够将这股忠义之气一以贯之。所以能超脱生死、情绪、名利、脾气、欲望等等这些紧紧禁锢人的东西,而达到这样的生命高度。
我们也有血性,但很容易散,一时血勇,顷刻转换。
你对照一下,是不是这样?
你再看一下,同样是人,同样一对眼睛一副身躯,人与人之间的气是不是不同?
为什么?
很难解释。
但是中国文化就是有一种高度,它能说清,它认为人是秉天地之气而生。
整个天地之间,是阴阳二气流转交融,从而化生万物。
那些英雄,是秉天地之间至阳至刚之气,他就能这般卓然挺立。比如夏完淳,苏武,文天祥,岳飞,于谦等等。
我们常人做不到,因为我们先天秉气不足,后天心念混杂。
(但是至阳至刚之气下场往往不好,心念混杂往往更易存活,这是另外一回事,我们回头讨论。)
人是秉气而生。
中药材也是如此。
那些常用药材,就是取其偏激之气,来扶正人体气机之偏。
同样的中药材,因为产地、区域、气候不同,药性相差很大。也是同样的道理。
笔者水平有限,匆匆记录,不知道有没有说清楚想表达的那个意思。
《黄帝内经偶摘》031作者:禹州千草堂朱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