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白话《东莱博议·臧哀伯谏郜鼎》

白话《东莱博议·臧哀伯谏郜鼎》

作者: 不居居居士 | 来源:发表于2024-01-06 08:24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译文】

邻国的贤良,就是敌国的仇人;权奸的鹰犬,就是国家的蛀虫。萧何、韩信等人,汉高祖看他们是忠臣,项羽看他们却是盗贼;杜钦、谷永等人,在王凤眼里是忠臣,在汉朝朝廷看来,却是奸贼。这样说来,帮助篡位的所谓忠良,难道不就是君主的贼臣了吗?臧哀伯劝谏“郜鼎不能进太庙”,他的说法是正确的,但是,他说话对象却是错误的。大臣弑君,凡在朝廷工作的人员,都可以杀死他;儿子弑父,凡是在朝廷工作的人员,都可以杀死他。鲁桓公是弟弟却杀死哥哥,是大臣却杀死君主,凡是鲁国人,即使是养牛、放羊、养马、喂猪的,都可以拿刀捅死他。何况是臧哀伯?臧家在鲁国世代为卿,拿着鲁国的俸禄养活家人,用着鲁国的税赋养活家丁,先人又享受各种祭祀,难道忍心坐在那里看着君主有难而不施以援救?如果有讨伐的力量,就可以诛杀弑君者;如果没力量讨伐,就离开他们好了。现在,低着头,忍下心,追随(逆贼)在朝廷之上,又说一些忠告来弥补(逆贼的)缺失。这样做,对鲁桓公确实没有辜负的,对鲁隐公难道也没有辜负吗?攻破关隘的强盗,人们不责备他穿墙偷东西;杀人的强贼,人们不指责他打架斗殴。从攻破关隘的角度看穿墙偷东西,事情也太小了;从杀人的角度看斗殴,罪过也太轻了。鲁桓公亲自参与弑逆却没什么忌惮,又怎么可以追究他把收贿得来的郜鼎放进太庙?臧哀伯的劝谏不被采纳也太正常了。前期的做法,表明臧哀伯不忠心;后面的做法,表明臧哀伯没智慧。一次劝谏,两边不讨好,左右都不对。有人说臧哀伯贤能,我无法相信呀。

呜呼!严尤关于对待匈奴的策论,非常高明,然而,正人君子都不认为他高明,因为他所告知的对象是王莽;陈子昂在朝廷上提出的“安人”之议,光明正大,然而,正人君子都不认为他光明正大,因为他所告知的对象是武则天;臧哀伯关于郜鼎不能进太庙的劝谏,非常客观公正,正人君子却不认为他客观公正,因为他所告知的对象是鲁桓公。看一个人的议论,首先要看他所在的场所,然后再听他所说的内容;如果失去正当的身份,跑到篡权谋逆的地方,虽然说的内容正确值得嘉奖,却是在助纣为虐,为虎作伥呀。如果这个时候,鲁桓公听取臧哀伯的话,从此严格按照礼义制度行事,附会当时的逆取顺守的说法,那么就终生不会发生祸患,就不会被彭生暗杀了。这样的话,鲁隐公在地下也就永不瞑目了!鲁哀伯的罪过难道还不大吗?我曾经说:羽父的挑唆,为鲁桓公提供了篡国的阴谋;臧哀伯的劝谏,为鲁桓公提供了保持国运的策略。最初诱导作乱的是羽父,最终成就作乱的是臧哀伯。如果正名定罪的话,不应该把臧哀伯放在羽父的后面。

《东莱博议·臧哀伯谏郜鼎》

邻国之贤,敌国之仇也;权门之良,公门之蠧也。萧何、韩信之徒,高祖视之则为忠,项羽视之则为贼;杜钦、谷永之徒,王凤视之则为忠,汉室视之则为贼。然则篡君之忠臣,庸非治世之贼臣耶?臧哀伯之谏郜鼎,其言则是,其所与言者则非也。臣弑君,凡在官者,杀无赦;子弑父,凡在官者杀无赦。桓公以弟弑兄,以臣弑君,凡在鲁国者,虽牧圉厮养之贱,比可剚刃以戮之。况哀伯,鲁之世卿,有禄于国,有赋于军,有职于祭,宁忍坐视而不救乎?力能计,则诛之可也;力不能讨,则去之可也。今乃低首下心,日趋于朝,又发忠言以补其阙,其于桓公信无负矣,独不负于隐公耶?斩关之盗,人不责其空窬;杀人之囚,人不责其斗殴。以斩关而概穿窬,余事也,以杀人而概斗殴,微罪也。彼桓公亲为弑逆而不忌,况可责其取乱人之一鼎乎?宜其说之不纳也。由前言之,则不忠;由后言之,则不智。一进说而二失具焉,人谓哀伯为贤,吾不信也。呜呼!严尤匈奴之策,奇策也;然君子不谓之奇,以其所告者王莽耳,陈子昂明堂之议,正议也,然君子不谓之正,以其所告者武后耳。臧哀伯郜鼎之谏,忠谏也;君子不谓之忠,以其所告者桓公耳。观人之言,当先考其所处之地,然后听其所发之言;苟失身于篡逆之区,虽有忠言嘉猷,未免为助乱也。向若桓公用哀伯之言,动遵法义,自附于逆取顺守之说,则终无彭生之祸,而隐公之目永不瞑于地下矣。哀伯之罪顾不大耶?吾尝谓:羽父之请,为桓公画篡国之谋;哀伯之谏,为桓公建保国之策。始乱者羽父也,成乱者哀伯也;正名定罪不当置哀伯于羽父之下。

【附评】

朱字绿曰:“忠于寇仇,罪不可逭,立论严正,文排宕而出,层折不穷。”“哀伯世臣,不能计贼而事之,罪因难免。然隐、桓皆吾君之了也,与敌国、外寇不同,既已俨然君鲁,敬不能死,又不能逃,则守位于朝,亦无不进忠谋之理。以为无彭生之祸,便不能报隐公,此是曲说。信如所言,必颠覆鲁之社稷,而灭于齐人,乃为忠于隐公乎?哀伯之罪,与羽父自不可同年而语也。建成死,而唐臣不可不忠于太宗;建文亡,而明臣不可不忠于成祖。若谓明皇败于禄山,乃忠心快建成,英宗败于土木,乃忠心快建文;巩建成、建文有知,亦不出此。”张明德曰:“只就哀伯所处地位立论,攻诘无余,士君子不幸而值此等时势,只有一死,聊可塞责耳。先生为万世君臣立防,故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勿得以太宗、成祖诸臣例哀伯,而于斯文尚有遗议也。”

附:《臧哀伯谏郜鼎》

鲁桓公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公怒,督惧,遂弑殇公……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孔父嘉为司马,督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马则然。”已杀孔父而弑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以亲郑。以郜大鼎赂公。齐、陈、郑皆有赂,故遂相宋公。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大庙,非礼也。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相关文章

  • 读《古文观止》之臧哀伯谏纳郜鼎

    《臧哀伯谏纳郜鼎》讲述的是臧僖伯的儿子臧哀伯劝谏鲁桓公不要将从宋国取得的郜国的大鼎安放在太庙之中。全篇...

  • 每天读透一段历史故事,品味百态人生之《臧哀伯谏纳郜鼎》

    《臧哀伯谏纳郜鼎》选自《左传.桓公三年》。本文讲述了鲁国大臣臧哀伯劝谏鲁桓公,不应该把郜鼎放在太庙的故事。 通过深...

  • 读书《古文观止》上卷《左传》0006

    臧哀伯谏纳郜鼎桓 公二年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1]。纳于大庙,非[2]礼也。 臧哀伯[1]谏曰:“君人者,将昭德...

  • 读书笔记之二

    《臧哀伯谏纳郜鼎》 臧哀伯曰:"国家之败,在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臧哀伯的话,大意是说:国家的败亡,是因...

  • 立竿读书第三天0712

    早起,读《古文观止》之《臧哀伯谏纳郜鼎》五次,并复习前几篇。

  • 2021-03-08 第六篇臧哀伯谏纳郜鼎

    前有臧僖伯谏观鱼,后有他的儿子臧哀伯谏纳郜鼎。 宋国为了讨好鲁国,送象征国家权力的大鼎于鲁桓公。桓公将大鼎安放在太...

  • 臧哀伯谏纳郜鼎

    前710年的夏天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得原属郜国的大鼎,放进太庙。 此事,极度不符合礼法。 (编者注:科普时间:前7...

  • 读《臧哀伯谏郜鼎》

    本以为贿赂是现代人的产物,原来并不是,它在遥远的春秋就诞生,在那个讲究礼讲究道的年代,更是在那个掌握话语权的高层。...

  • 《左传》臧哀伯谏纳郜鼎

    桓公二年夏天,四月份,国君从宋国那里接受贿赂,郜国的大鼎,将其放在了太庙中,这是不符合礼法的。 臧哀伯向桓公劝谏道...

  • 趣谈古文~臧哀伯谏纳郜鼎

    老大和你想的不一样,你怎么劝都没有用的! 背景:鲁桓公拿了宋国的郜鼎,放到太庙中祭祀,臧哀伯告诫老大不能授受贿赂,...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白话《东莱博议·臧哀伯谏郜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bcw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