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教室左边最后一排靠窗的位置看完了《他们最幸福》,我那枚精致小巧的书签又可以别在另外一本书里了。窗外的蒙蒙细雨没有再落,似有雨后天晴的征兆,公交站台的公车起步发出沉闷的声音,讲台上老师情绪一般地讲着高分子……我只且受用思绪里的那一片天地。
那是云彩之南,那是雪山之颠,那有湛蓝的湖水,那有澄澈的天空,那有虔诚的信徒,那有善良的人群,还有一望无际的苍茫。看过大冰的书,准确地说读过他们的故事,不止我一人对此心之向往,在一个慢节奏的人间天堂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过着自己理想的生活,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活在任何人的影子下和约束中,也许会风餐露宿,也许食不果腹,也许真的是万般艰难地讨着生活谋着生计,但,他们都能从外界或内心汲取到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撑着一直走下去,所以,他们最幸福。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也经常合上书本去无限想象无限憧憬着:怎样过不是一生呢?为何世俗的绝大部分人一生都要为具体的实物去消耗自己的时间跟精力,甘愿做一辈子房奴、车奴,充当一个个活脱脱的物质实用主义者?为什么不能随性洒脱地追求内心真正的想法和诉求,浪迹天涯看尽世界繁华走向生命尽头不也能体现生命的价值吗?人生在世无非几十年光阴,一万年太久,要不要只争朝夕? 确实,这些问题一直都有在冲击我现有的三观。要在之前,胆子再大一点,勇气再足一点,头脑再简单一点,说不定我真就颠了,或许现在“客死他乡”也未可知,我要感谢我所厌弃的那些观念束缚救了我一条薄命! 流浪是个具有十足浪漫气息的名词,在我的印象中,这层褒义属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那一批人,他们甘为自己的诗人梦、文学梦,歌手梦去流浪,也源于那个时代背景的衬托,我们熟知的他们梦想成真了,可还有多少无名无氏他们的理想包括他们的人生被埋在沙漠中?或许他们内心是自由奔放此生了无遗憾,毕竟我们后者不能站在自己促狭的角度去评判巍巍前辈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然而“流浪”这个词在物欲横流、超现实主义的现代浸淫久了,总嚼出一股矫情的味道。一边享受着物质生活上的欢愉,一边大喊口号“我要去流浪”,显得不伦不类,想去流浪的心在某一片刻或许是真真的,那也是在当下生活里遇到了一点挫折后引发的感慨,在面对日复一日的朝九晚五提出的对生命的质疑,难道一辈子就只能这样? 我们都有另一个想出去走一走的自己,去认识大川河流、天地浮泛,去了解未知的地域文化、民情风俗,去结识不同的人、去广交朋友、去寻觅心灵上的知己,才不枉来这个世界上走了一遭。我羡慕那些既过着朝九晚五又能浪荡天涯的人们,一方面他们懂得追求生命的真谛,另一方面尊重现实,他们是一群知世俗又不世俗牛逼的人。他们工作为养家糊口,为享受物质,为出行筹集经费,他们还有父母要赡养,有子女要抚养,有爱人有周围身边的朋友,这些都是每一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出口。如果一个人仅仅为了通过远游实现自己而放弃这一切的话,那倒要给他扣上一顶自私自利的帽子,那是不负责任的一生,失败的一生。
同时,我们身上还肩负着另外一种责任,作为一国公民,我们有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义务,作为世界一员,我们有为整个世界做点什么的义务,哪怕小如尘芥。实现个体生命价值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意义,但我们生活在这辽阔天地之间不也要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涌泉相报吗?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很明显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国家、政府、城市能具体带给我们一些什么,而我们就是躺在她怀抱中的吮吸着母乳长大的襁褓中的婴儿啊!这里没有战争,没有恐怖袭击,没有疾病传染,没有威胁我们生存的因子,我们拥有阳光、空气、水,还有社会保障、福利,以及爱。这本身就足以让我们对大自然对国家感恩戴德,谢谢给予这一切,感谢施爱者,让我们各自的生命绽放迷人耀眼的光彩。
假使我们每个人都致力于追求“流浪”状态的生活对自己进行流放,那这对社会的进步只会起到消极作用,因为大家都不愿去建设,不愿去发明,不愿去创造,诗、音乐、远方只能单方面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而社会是多元化的集中,它还囊括经济、政治、民生、人文等等等等一些重大问题,这些是需要每一个人去努力的,这才是整个社会建设趋于完善的大方向。我们有知识的出知识,有力气的卖力气,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共同构建一片和谐的蓝天,之余再去浪也不迟。
总之,愿你我若干年后都能有好故事讲给子女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