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能否圆满完成预先的教学任务,取决于教师的职业化程度,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
一是教师的学科素养,
二是教师与学生构建学习关系的能力,
三是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
职业化就是主动的,持续的,系统的学习,让自己在上面这三项能力上不断获得经济职业化程度越高,课堂应对就越自然,越流畅,越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日本纪录片《寿司之神》中小野阿郎曾说,我一直重复同样的事情,以求精进,总是向往能够有所进步,我继续向上努力达到巅峰,但没人知道巅峰在哪儿,即使到我这个年纪工作了数十年,我依然不认为我已日臻上至上,但每天仍然感到欣喜,我爱自己的工作,并将一生投身其中。
成为职业教师是有章可循的,通过教育协作让我们变得职业化,便是其中一一种科学的专业发展方式。但懂得道理与按照道理去行动,中间还有一道巨大的鸿沟,按照道理去行动与获得想要的结果亦然。
而整个过程最难的其实是开始,即真正启动,按照道理去行动。要求写下职业规划,一是当你写下来就开启了行动的第一步,走下最难的一步。第二,只有把脑海里的想法写下来,才能真正意识到这里面有些事不靠谱,不完善。不成熟的。第三,只有考试才能把上述的不完善,不靠谱,不成熟变得比较靠谱,比较完善,比较成熟。写下规划有一种庄重感,严肃感,仪式感,你要为自己的三年负责的心态去做职业生涯规划。
陈老师认识的一个教师,围绕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这个主题提升专业素养,它的做法是,一是提升学科素养,读相关的专业书籍,挺相关名师的课,二是提升个人理解力。阅读书籍,听讲座,三是不断优化个人的课堂教学,主动邀请别人听课,把每一节常态课当公开课来讲,听取有价值的建议,他一直在学习,一直在进步。后来在信息化教学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从职业性教师层次到研究型教师层次,既需要基础,也需要机缘,基础包括学科素养,教育理解力和教育能力方面都已达到足以保底的水平。机缘是恰好遇到一个与自己教育教学相关的特别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并不是职业层次做到十分好才能进入下一个层次,也不是意味着做到十分好就能进入下一个层次。研究型教师并不意味着他的职业能力的方方面面都已经发展的足够成熟。
一方面还需要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教育理解力和课堂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带着从研究中获得的新理解,新视角去看我们的职业能力,是也会有一些新发现,新领悟,促使我们思考职业能力的发展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