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理想化父母;他我人格;自恋之爱和客体之爱;自我的水平分裂和垂直分

理想化父母;他我人格;自恋之爱和客体之爱;自我的水平分裂和垂直分

作者: 呼噜娃学精神分析 | 来源:发表于2019-03-11 17:42 被阅读0次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间,需要把自己的父母想象的完美无缺。(在小孩子中间,经常会听见,我爸爸……)

理想化父母的滋养,可以使他形成足够健康的人格。

如果爸爸妈妈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打架,或者是爸爸妈妈自己在生活上面不太自律,或者爸爸妈妈经常打骂孩子的话,这就没办法让孩子把父母理想化,这对孩子人格的形成是具有非常大的破坏力的。

所以,所有做父母的要注意,在孩子面前要足够的自律,你们不一定要真正的完美无缺,但是也不可以随意的在孩子面前展现你们过于不完美的地方,这样就可以给孩子以理想化你们的机会。

镜像和理想化的组合即“张力弧”,如何理解?

镜像的自体客体,对他正面的赞扬、完美的反馈,相当于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对父母或其他人的理想化,是一个巨大的牵引力,可以使这个人过上被未来指引的生活。

这一推一拉就是一个组合,和谐的动力系统。可以使这个人在即时是到了比较崎岖的情况下,也能够顺利的往前发展。

第三个自体客体的名字叫:他我人格(孪生的自我)

一个人寻求一种与某个人的关系,可以建立到它们像孪生兄弟姐妹一样这个人的存在可以确立他自己的价值,而且能够确立他的真实性。(铁哥们、铁姐们)

从关系的角度来说,友谊所提供的支持,可能是最无害的。因为,基于血缘关系的亲密关系的一些人,往往会因为浓度过高而使身处其中的感到伤害。而友谊没有 血缘这样不可中断的关系的基础,,所以我们在这个中间会表现的有节制,而这个节制可以使我们身处一个既能够被滋养、又不会被高浓度关系所陷害的关系,即:可进可退。


两种爱的形式

1、婴儿的爱。即:自恋之爱

成年的亲密关系中间还保留着婴儿般的爱的话,他对所爱对象的要求就是:你必须满足我的所有需要。这种亲密关系迟早会被他自己亲子破坏。

2、客体之爱。

在这种亲密关系中间,我既能够接受来自对方的爱,同时也能够提供别人一种别人所需要的爱。这是一种相互的爱的给予。

举例:一个小组活动中,大部分人在这个小组中获得了支持、技术上的需要,但有两个人始终不满足,认为小组成员攻击性太强或治疗师太贫乏等等,然后通过离开这个小组来对小组领导进行了攻击。

小组大部分人所需要的是成人的爱,就像米饭或牛肉干,而这个小组正好提供了;而这两个人需要的是婴儿的爱,是乳汁、牛奶,而这个小组无法提供,于是他们通过离开这个小组来见诸行动。

自恋的两种表现形式:自大和自卑。


自大、自豪、自尊是一类东西,只不过程度不同。

自卑、自我攻击、自我价值感低也是同一个意思,他们之间也只不过是程度的差异。

这两种表现形式是如何形成的?

科胡特用两个分裂描述了这种状况。我们每个人的自我需要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本来的那个我,另一个是观察的我,在旁边评判的我或者是在旁边陪伴的那个我(如果一个人这样的分裂不足,就会导致羞耻感和内疚感之类东西的缺失)

水平分裂:两个自我在同一水平线上面,所以分裂出来的自我可以打压本来的自我。这样的自恋表现状态即:非常自卑、猥琐、低价值感。

垂直分裂:分裂出来的自我高于本来的自我,不会导致本来的自我被打压,会导致某种向外的自大的感觉。

一个人心理的健康程度和一个人的自我分裂的是否足够好有关系。

“随心所欲而不越矩”

分裂的自我也可能跟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范围有关系。有些人的自我意识范围非常狭窄,比如:在吃饭的时候旁若无人的打电话,他完全没有办法觉察他可能会骚扰别人;你可以在排队的时候后面突然有一个人把你推开然后站到你前面去,他更不知道要遵守起码的社会规则……

自我意识范围太狭窄:当一个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能够对他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时,他就可能不会那样做。

而自我意识范围的大小,直接可以等于这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

科胡特:一个人要有健康的人格,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

科胡特:父母亲是什么样的人格比他们某一件事情上怎么做要重要!

所以以后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注意力应该放在我们自己身上,当我们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倾向于完美的时候,孩子会自然而然变得健康和倾向完美。

爱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高品质的教育

好的父母需记住两点:

1、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问一问自己,如果我是孩子的话,在这件事情上,我希望我的父母怎么做)

2、问孩子的需求并给予满足(你觉得爸爸妈妈应该帮什么忙,应该做到什么程度)

在孩子用自我去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他的父母的自我功能介入太多,他就会变得手足无措,他们甚至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到底是我活着,还是爸爸妈妈在操纵我活着,最严重的程度会导致孩子厌世(厌学、厌恶人际交往)


科胡特自体心理学的二个治疗性技术:替代性内省 和 转换性内化

替代性内省:一个分析师和他的病人打交道中间,能够分裂出一部分自我去体察、共情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就好像成了这个来访者一部分一样。这样的情况下,就能更好的成为来访者的自体客体的一部分,然后帮助他完成某些重要的自我功能。

自体心理学主要治疗技术:共情

转换性内化:治疗师作为来访者的自体客体,和他充分的共情,治疗师被来访者租借了自我功能,并且代替发挥重要的自我功能的作用,时间长了之后,这部分被他租借的自我功能,就可以成为他人格的一部分,然后在以后的生活中间,持续的陪伴。

科胡特一生写的三本书:《自体的分裂》、《自体的重建》、《精神分析的治愈之道》

推荐两个自体心理学课程:徐钧、韩岩的课程

相关文章

  • 理想化父母;他我人格;自恋之爱和客体之爱;自我的水平分裂和垂直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间,需要把自己的父母想象的完美无缺。(在小孩子中间,经常会听见,我爸爸……) 理想化父母的滋养,可...

  • 垂直分裂和水平分裂

    水平分裂: 夸大自体主要以压抑和(或)否定状态呈现的人。水平分裂剥夺了【现实自我】,从自恋能量的深层源头,获取自恋...

  • 重新认识“父母之爱”

    上次课程是关于父母之爱的。在这节课中,我发现自己对父母之爱的认识不够深刻。 父母之爱指向分离 父母之爱指向分离,是...

  • 8月27-L3-#少有人走的路一#爱#

    一 爱的定义 1.非常神秘,促进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自我完善。 肉体之爱,精神之爱,手足之爱,完美的爱。 有意识和...

  • 爱就注定漂泊一生

    《爱就注定漂泊一生》 编辑推荐 生命之爱、父母之爱、赤子之爱、夫妻之爱、兄弟之爱、人群之爱、中年之爱、老年之爱、家...

  • 听课记录28

    第28讲:自恋与健康自恋,你分得清吗? 第一部分:回顾自恋与不健康自恋。 幼年时由于父母之爱的缺失或者是忽然中断,...

  • 为爱而醉

    永铭 天地之爱,生命之爱,父母之爱 因-----醉

  • 对不起,我不能不爱你!

    一、爱这东西,总是让人向往,又让人抗拒。 向往的是伴侣之爱、亲子之爱、父母之爱、亲人之爱、友人之爱、手足之爱......

  •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过年期间看热播剧《知否,知否》,其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句台词出现多次,引起我的注意和思考。 “父母之爱...

  • 母爱与父爱

    重新认识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 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孩子都需要,只是每一阶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 母性之爱:德行礼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理想化父母;他我人格;自恋之爱和客体之爱;自我的水平分裂和垂直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bnb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