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应该有一个限度,如果穷奢极欲、永无休止,没准就步入了歧途。这个限度怎么个界定呢?且不谈社会如何建立均贫富的机制,就个体而言,衣食住行能够满足生存、健康需求,生活开支略有节余,社会保障能预防意外状况。如此这般,即不必再绞尽脑汁、费尽心力。
当下的人也越来越通晓起码的道理,即钱挣再多、官当再大,架不住追根溯源。如来路不正了、违法乱纪了,那名和利还能是你的吗?再则即使名和利都正当所得,就一定能够保证健康快乐吗?穿金戴银、山珍海味、享受特权、极尽奢华,这些个玩意儿,其实都未必能买来健康快乐。因为任何超出人的基本需求的过度,都容易招致始料未及的险恶。比如自以为是的胡作非为,必定招致受害人的记恨;比如胡吃海喝、花天酒地的消费,容易造成身体器官的不堪重负;比如殚精竭虑、不遗余力的透支,没准哪一天就心理失衡、精神崩溃……如此等等。或许是过去的人苦够了、穷怕了,一当有了过上好日子的机会,就想把失去的补回来,甚至加倍偿还,试图让千秋万代永无忧患。这想法看似有几分道理,可单靠永不知足的物质欲望,就可以一劳永逸吗?显然是不太可能的。我们耳闻目睹的那些个所谓富人、名人、超人,最后能够独善其身的,又能有几多人?
来到发达国家、富有国家的澳洲,步入人群之中,很难见到衣冠楚楚、耀武扬威的人,也很难见到纸醉金迷、冠冕堂皇的富贵场所。生活在这边的人,少有胡思乱想、不切实际的人,哪怕是穿着时尚、喜欢漂亮的年轻人,虽然在色彩、样式方面,有着各自的审美情趣,但是否名牌、是否贵重,都不会刻意追求。至于吃的方面,也没那么多排场讲究,更不喜欢带有目的性的酒肉朋友。人们的物质欲求,大都倾向实惠、健康的价值取向,而因地制宜参与体育运动、文体活动的,则是随处可见、比比皆是。
(本文插图系作者在植物园随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