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会乡村专栏编辑:文言明语
推荐语:西北乡村里的孩子,虽然不是很富足,但是生活却很祥和安逸。放牛有放牛的快乐,捉鱼有捉鱼的乐趣,一毛钱三根糖,满足!转眼已经长大,成家立业,乡情也成了永远的怀念!理事会乡村专栏推荐!
我的家是在中国西北部的一个小山村,邻近秦岭山脉,属丘陵地带。交通不便,发展缓慢,小时候的生活很原生态。
村里人当时都是以种地为生,蔬菜、水果、庄稼都种。闲暇时大家都会聚在一起聊天,特别是在夏天,你会看到大树下聚集着很多人。老人抽着大烟袋,年轻人打牌,小孩子嬉笑着打闹,也有女人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聊家常,时光是那么的安逸。
村里人大多都会养猪,养牛的不多,因为牛比较贵,而且不好养,我家算是为数不多的养牛户之一。放学之余,我基本都要跟牛在一起,妥妥的放牛娃一个。田间地头,上山下沟,村周围基本都走遍了。
我爸不算勤快人,但他会清晨天微亮叫醒我,让我去放牛。一般我都会去叫上邻居家的小伙伴,偶尔他们会闹脾气不起床,我也就一个人去了。赶牛上山的路很漫长,要经过很多蜿蜒曲折的小路,小小的我时常有些害怕。
山上一般下午的时候人会多些,也就好玩了。大家会带着几条狗,从不同的方向赶兔子,只要兔子被围住,基本都是逃不掉的。我们在山上也会挖一些小灶,春天烤麦穗,夏天烤玉米, 秋天烤红薯,普通的食材吃的像美味佳肴。
山坡上的草很深,大家都喜欢在草地里打滚儿,这里也是很好的摔跤场地。儿时的玩伴很多,小伙子们都身强力壮的,谁也不服谁,总是要决出胜负,玩着玩着天就黑了,大家赶着牛,背着草背篓,说着笑着一起回家。
放牛其实挺累的,牛很能吃的,不光要放牛,还要给割草。不论刮风下雨,也不论是酷暑寒冬,都得保证让牛吃饱。有的牛脾气不太好,小孩一不小心就会被撞在地上,牛那么壮,还是挺危险的。
天黑了需要赶牛回家,有时候牛没吃饱就不肯下山。别的小伙伴都要走了,我心里当时特别恐惧,也很无助。
我挺喜欢抓鱼的。村里有条河,河里有很多鱼,我们一般会用自制的鱼网,约几个小伙伴一起去抓。抓的鱼有的人会养着,有的人会则用油去炸熟吃掉。当时没有专业的鱼缸,很多鱼养着养着会因为缺氧会死掉。
河里挺危险的,听说有人出过事,所以我们基本都是偷偷去的。有时候玩着玩着会忘了时间,然后父母就拿着棍子来找我们了。
小时候的饭是蹲着吃的,每天吃饭的时候,大家端着碗,不约而同的来到门口,跟邻居聚在一次,谈天说地,普普通通的酸菜面也很美味。村里人很有爱心,逢年过节都会做些好吃的,做的早的人家都给为邻居分上一碗,让大家尝尝鲜。
村里大场是专门用来碾麦子的地方,是一片特别大的空地,宽阔平坦。小孩子吃完晚饭都会聚集在那里。去的早的人会吹口哨,其他正在吃饭的也就心不在焉,放下碗拿起自制的木头兵器就去集合,也不是真的打架,就是凑热闹。但偶尔也会出现动手事件,往往都发生在村东头跟村西头之间。
上初中之后玩的就少了,经常待在一起的往往都是年纪差不多大的。学校离家大概5公里,我们每天骑自行车上学。那时候什么都很便宜,一毛钱很买三颗糖,小伙伴一人一颗,心里总是美滋滋的。
对于小孩子来说,进城赶集是件特别开心的事情。出发前父母都会给孩子准备盘缠,钱不多,也就1块钱左右吧,其实也只够中午吃顿饭的钱,但当时也开心的不得了。进城后四处溜达,走走看看,饿了就买碗面皮,然后再转转就赶路回家。
现在有很多人怀念小时候,觉得当时压力小,生活质量高,其实不然。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很多生活用品是农村没法生产的,需要购买,另外有些必须品品根本不够用。比如柴,那个时候大家做饭都需要,基本上近处是找不到的,砍柴要去30里路外的大山里,每次进山都是凌晨天未亮,回来的时候已经大半夜了。
那个时候成年人会面临很多无奈。年纪轻轻,精力旺盛,正是大展宏图的时候。但是似乎没那么多出路,除了种些庄稼,其余时间只能游手好闲了。玩的倒是不亦乐乎,麻雀、蛇、猫头鹰啥都抓。
后来逐渐有人出门打工了,大家都能感觉到种地的回报率太低,一年到头来没积累下啥。第一批出门打工的人赚了些钱,回家盖了新房子,买了家电,得意洋洋,看的其他人也蠢蠢欲动。也都纷纷效仿,年轻人逐渐都出远门了,只留下老弱病残看着家。
外面的世界机会很多,市场的开放,让村里廉价的劳动力得到释放。个人能力在外面表现的更加明显,勤奋、头脑灵活的人往往挣的钱多。干的好的人不断的竞争,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开始明显起来。
不是所有人都能出门打工的。有的是因为上有老,下有小,离不开身,有的是因为胆子小,不敢出门,还有的就是年龄和身体原因。我爸没出去打工,种地之余,打打零工,也够供我上学了。因为很多人出门了,村里要种的地也就多了,种地的收入自然提高了一些。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我已经毕业六年多了。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也一样,跟以前完全不同。原来连接各个村落的小路已经看不到了,现在连山上都是柏油马路。旧房子也都被拆了,换成一排排刷的雪白的平房。现在已经没人上山放牛,也没人去砍柴,做饭要么用煤烧火,要么直接用电,一切都很便利。
不过村里没以前热闹了,不会大规模的聚集在一起聊天打牌,更多的是邻近的几户在一起喝喝酒,打打麻将。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原来的年轻人已经人到中年,而我们作为当时的小孩,也要奔三了。
毕业后我一直在外面工作,跟村里人接触也就少了。村里一些老人已经去世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面孔。无意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我们这一代新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跟上一辈及其相似。我想可能跟教育有关系,村里孩子读书少,学校对他们影响不大,很多习惯都随父母了。
这可能也是一种传承吧,社会发展很快,总有一些人会有牵绊,不得不留下守护着那份思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