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局座公号,科技日报总编的文章。从云本沉浸在陈益峰师傅的《九阴真经之风水地理学大成》的闭关修习中。偶然看到这个文章,对中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从云断断续续的弄了三十一年,有话直说,于是写下了对该文(原文附后)的读后感,仅供交流参考,无心去争议什么,只代表从云个人的观点,也只就事论事,不涉及任何现实的具体问题,更多的是哲学形而上的思考,请勿与现实的具像对号。读后感:
1. 理性的正面直面中西方的实际差异,是我们从1840年以来的课题。
解题的方法多种,回头复盘一下,才能清楚。在被人打得还不起手,国土丧失殆半时,差点民族的精神脊梁骨全部断掉时,崇洋媚外,全面否定自己的祖宗,连根拔起,中医都否定了!全面西化。一样的挨打!
幸运的是,中国人中有一个毛泽东出生在那个时间,毛泽东才弄清楚了当时中国的毛病和探索出了正确的解题方法:用中国的智慧加上西方工业的一切体系!首先是重塑了中国人的民族魂,用精神物质的手法把一盘散沙的民众组织成一个真正的体系,执行力从中枢神经到了乡村社户人为一个统一畅通的网络,军民官民团结如一个人!这个才是毛泽东的伟大历史贡献,否定这个,让民众又回散沙状态的所谓现代化,是开历史的倒车!
只能在这个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找到的有希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路子上,更加合民心,合世界大势的方向改善,是尊重历史,也是必然的路经依赖和选择,你不能不要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另起炉灶干个什么玩意出来!1840年鸦片战争后,救亡图存是中华民族的首要历史使命,各种各样的人,阶级阶层各种各样的手法和理论都是上来溜达溜达了的,历史已经作出了选择。
2. 理性实事求是的态度是中国人最缺乏的。
历史和现实的记录表明中国人老是爱走两个极端!一会激情主战,一会儿又愝旗息鼓主和。一被西人或者外族打惨了,开始怀疑人生,怀疑祖宗十九代,中国人什么都不行!一有两个钱,有点成绩,又忘乎所以,老子天下第一,全世界的民族都应该来进贡朝贺,弄什么万国来朝的虚名。同时也不清醒了,马上乱七八糟的干。不该下马的下马,自废武功,不该干的乱干。历史上的盛世,全部都是修宅子!今天刚刚才从饥饿的状态走进富有点状态,又是全民玩泥巴!修房子,比历史上世界上都超了记录,民族的精神专注,人财物倾注,全民关注:房地产业及相关!打仗时,房子能当导弹打到别人的国家领土上去不?
我们的文明应当走理性平和的导向。卡脖子的技术用自己的体制优势攻克,必须的核心技术必须的用搞两弹一星的办法!无关不紧要的民间能够干的民间去办,这个央企去修房子真的是对的吗?他们的使命是什么?倾心倾力于玩泥巴!这个才是麻烦。房地产业关系到国防吗?让民间去玩。全国各种各样的企业都玩泥巴!谁去造新时代的“两弹一星”。连个计算机操作系统,一个核心的蕊片,在中国的体制中,指望私营企业去玩?基础的科学和耗费时间和精神资源过大,效益体现不明显,又不能不干这个,比如北斗导航,不干不行的,96年台海的教训,没有自主的导航系统,用GPS,嘿嘿嘿嘿,人家让你的导航偏就偏……央企不去干这个,弄什么房子,搞什么民间的企业就能够干的产业。是时间校正过来了!市场能干的全部交给市场,凡是市场不能干的卡脖子的核心技术和基础科学和教育用体制内资源攻克!
当年条件那么差,都把原子弹和火箭干出来了,没有这个,人家想动手就动手。今天的条件这么好,为什么不干?指望西方人施舍技术?凭什么呢?
附原文
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除了那些核心技术,我们还缺什么?
中兴事评论之再评论刘亚东 局座召忠 昨天
6月21日下午, “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 • 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 科学传播沙龙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做了主题演讲,在介绍《科技日报》“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专栏出台的背景和意义之后,还详释“除了那些核心技术,我们还缺什么“?
这个好看,一画明白《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各位同事,下午好!
2018年4月16日,中兴事件的新闻在网上爆棚。三天以后,4月19日,《科技日报》一版头条强势推出新专栏“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开篇以“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为引题,报道了中国在高端芯片制造所需要的顶级光刻机方面的落后状况。
我在新媒体上推介了这个栏目和这篇报道,很多朋友和新闻同行都评论说,《科技日报》这组报道策划得很及时。我很“谦虚”地回复人家:不是很及时,是很超前!
事实上,今年三月“两会”一过,《科技日报》就开始策划和组织这组报道,当时的舆论氛围还是“厉害了我的国”。《科技日报》认为,公众有必要了解更多的东西,尤其应该知道,“我的国”也有不“厉害”的地方,甚至还受制于人!
由于想把开栏篇打造成“样板间”,我们毙了好几篇稿子,有些稿子还在反复修改和打磨,以至于这个栏目迟迟没有推出,直到中兴事件爆发。到今天为止,这个栏目已经推出29期。换句话说,我们已经对各个行业的29项卡脖子技术做了报道。社会反响之强烈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作为科技日报总编辑,我感到很自豪。因为《科技日报》没有人云亦云,而是以个性化声音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正确引导了社会舆论,体现了《科技日报》的使命和担当。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些举世瞩目的成绩当然值得肯定,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差距和不足。我们今天一些喜大普奔的科技成就,比如大飞机,人家半个多世纪前就有了。我们今天一些正在苦苦攻关的重大项目,比如载人登月,美国1969年就已大功告成,明年整整50年。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差距。
中国的科学技术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这本来是常识,不是问题。可是,国内偏偏有一些人,一会儿说“新四大发明”,一会儿说“全面赶超”、“主体超越”,“中国现在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分别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还算得有整有零,说得有鼻子有眼儿。明明是在别人的地基上盖了房子,非说自己有完全、永久产权。如果只是鼓舞士气也就罢了,可麻烦的是,发出这些论调的人忽悠了领导,忽悠了公众,甚至忽悠了自己,这就成了问题。
上周我访问日本,和日本科技振兴机构(JST)签了一个合作协议。我在JST见到了一个人,叫冲村宪树,他是前文部省次官,现任JST首席研究员。冲村对中国非常友好。他说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很快就可以和美国平起平坐,甚至超越美国,所以日本应该和中国搞好关系。我说,你的结论正确,但前面说得不符合实际。我告诉他,中国要建成现代化强国,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冲村不同意我这个说法。由于他不会说英语,我们的交流是通过日语翻译,效率比较低,所以到最后我也没能说服他。
冲村的观点在日本很有代表性。无论左翼还是右翼,他们都是这样看待中国的。我们的舆论无疑对此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可否认,这些为国际上的中国威胁论提供了口实。那些把中国建设成就夸大其词的與论,无论出于什么动机,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其结果是误国害民。
只有认识到差距,才有可能弥补差距,否则我们的中国梦将永远是中国梦。就像《礼记·中庸》所说,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兴事件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是一件大好事,好就好在它让更多的国人正视了中美科技实力的巨大差距,惊醒梦中人!
《科技日报》“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栏目要长期办下去,因为有太多的卡脖子技术让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不能扬眉吐气。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核心技术亟待攻克?是否有一些共性原因阻碍了我们攻克这些核心技术?我想是的。今天我讲三个问题。
第一,缺乏科学武装。
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有联系。正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引,才阻碍了我们的技术发展和进步。
中国自古以来只有技术传统,而没有科学传统。技术发明靠的是经验的积累,或许还有灵机一动;而科学发现则是建立在系统研究和专业训练的基础上。我们的祖先在科学上的建树实在乏善可陈。有人说我们有四大发明。我告诉你,四大发明属于技术范畴,它不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技术创新和突破,跟科学没有半毛钱关系。
比如指南针,我们的先人只知道它很有用,迷不了路,找得着家。没有去研究磁场、磁力线,也不懂得导体切割磁力线时会产生电流,更推导不出麦克斯韦方程。比如火药,我们的先人只满足于它能爆炸的事实,只知道一硝二磺三木炭,而没有深入探讨它的化学和物理机理,所以才止步于黑色火药,没能研发出黄色炸药。有人说,我们祖先发明了火药,所以才有了后来工业和军事上用的炸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黄色炸药和黑色火药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
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求甚解,这些倾向今天也在严重影响我们的技术发展和进步。离开科学的指引,技术的发展注定不会走得久远。
第二,缺乏工匠精神。
风水和木匠一样的是技术工种,不到现场,怎么办?也是下九流!这个是比较的操蛋。 上传中,请稍候...去年中央电视台播了一档节目《大国工匠》,我几乎每集都看了。拍得很好,下了功夫。问题是相对于我们13亿人口,这些大国工匠实在太少了,太稀缺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瞧不起匠人的。从我们对很多职业的称谓上就能看出这一点,什么剃头匠,泥瓦匠,小炉匠,很多教师自嘲,管自己叫教书匠……
轻视操作,轻视实践。孟子就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6月20日,科技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海洋调查一线难觅学科带头人身影”,讲的是海洋调查的某个航次上,每16名科研人员中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只有一人。学科带头人都说,学生去了,我就不去了。这种现象在中国很普遍。
不久前我访问德国,在萨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顿参观了中德轨道交通联合研发中心的创新工厂。我在工厂里看到,很多人穿着工装在一丝不苟、非常专注地工作。我本来以为他们都是工人,后来一打听,原来都是工程师!我想,正是凭藉这种务实严谨、精益求精的精神,德国人生产出了莱卡相机、奔驰汽车、克虏伯大炮等,创造了“德国制造”的品牌价值。
第三,缺乏持之以恒的情怀。
中国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干支逻辑与西方的形式逻辑比较一下,各有长短优劣,综合考量,才是正解浮躁和浮夸是中国科技界流行的瘟疫,而且至少已经持续了20年。我们很多科技工作者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总想走捷径,弯道超车。
我不喜欢“弯道超车”这个词儿。除非你车里有毒品,警察追你,要不干嘛弯道超车呢?总结别人的经验,吸取别人的教训,少走弯路,这是对的,也是应该做的。但在更多情形下,“弯道超车”是个伪命题,往往成了投机取巧的代名词。你弯道超车走直线,就意味着别人走曲线,别人都比你傻,这可能吗?很多实践已经证明,弯道超车行不通。
比如说研发航空发动机,要通过大量实验数据的积累,不断总结、完善、调整、提高,最终才能生产出一款好的产品。要弯道超车的话,我们可以搞到一台别人的不那么先进的航空发动机,照葫芦画瓢,山寨出“八九不离十”的产品。可今后要改进提高,增强性能,你还能做得到吗?
还有,领跑、并跑、跟跑“三跑并存”的说法是对的,但它不是现在的事情。1965年,我们的科学家就实现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在当时绝对是世界领先。1964年中国爆炸了原子弹,1966年我们有了核导弹,1967年爆炸了氢弹,1970年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半个世纪前,我们就“三跑并存”。所以,不谈比例和构成,“三跑并存”的说法就失去了意义。最近在“三跑并存”后面又加了一句“跟跑为主”,这就实事求是了。
此外,目前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上个月我看到美国媒体的一篇报道,美国的F135型航空发动机经过改进,其推力竟然达到22吨。稍微有一点航空发动机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数字。听了这个消息,大家都很着急,但着急也没有用。我们寄望于从事航空发动机研发的科技工作者能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尽快把高性能国产航空发动机搞出来。
谢谢大家!
中国的龙凤呈祥,富有创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