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很多老师的教学之路上,都经历过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磕磕绊绊
在这个阶段,初为人师的我们对教材,对学生,对所有的一切都还不太熟悉,我们疲于备课,慌乱于课堂,以至于总有一些课上的磕磕绊绊。
第二阶段,顺风顺水
当我们经历了最初的那段磨合期后,基本上可以将教学设计“完美”地灌输到学生大脑中了。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讲课真是一种享受,很享受一个个孩子们崇拜的目光,很享受自己的课堂上行云流水的感觉,尤其是铃声一响,正好讲完,那种卡着点下课的感觉自以为很爽很酷。
第三阶段,险象迭生
教了十几年二十年之后,我们突然间发现,我们的课堂上居然比以前多了很多“问题”,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一个孩子冷不丁的朝你放了一支冷箭,你可能也会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然而,时间一长,你可能也会发现,这个阶段的险象迭生是完全不同于第一阶段的磕磕绊绊的。因为这就是课堂生成,这才是课堂的动感魅力。
当然,课堂生成对于老师来讲,也算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为处理好了会让你的课堂熠熠生辉,回味无穷;处理不当则会阴沟翻船,空留遗憾。
那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当怎样保护好,利用好我们的课堂生成呢?
首先,我们必须要有“个别对待”意识。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存在,他们不同于工厂里的加工零件,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因此,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除了要将教材吃透,设计好自己的教学框架之外,还要特别留意对学生的个别对待。
因为,没有这种意识,就很可能进入到一种“一呼百应”“千篇一律”的怪圈子,从而将课堂生成掩盖甚至摧毁掉。
其次,只有用心观察与倾听才能捕捉到精彩的课堂生成。我们发现那些精彩的课堂生成往往是惊鸿掠影,稍纵即逝。如果我们不能用心关注学生,捕捉到这些东西,就很难跟孩子们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交流。我们的课只是在按照我们预订好的剧本在表演而已,当学生完全沦为观众或者“群演”的时候,那我们的课堂从根本上来讲,就已经失败了。
一个有经验的老师,一个有专业素养的老师,会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因为只有宽松自由的课堂才能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而那精彩的课堂生成往往就是在这时候迸发出它那美丽的光彩的。
最后,没有平等积极地对话,就很难将课堂生成转化为课堂精彩。
我们往往惊叹于名师课堂上的那种“四两拨千斤”的巧妙,却不曾留意名师们那种放下身段所创造出的平等与自由,不曾反思过名师课堂上那份宽容与信任。正是因为不害怕有不同的声音,才会引发出更精彩的思想争鸣!
正是因为那把握住那稍纵即逝的课堂生成,才让他们的课堂显得那么有张力,有活力,有魅力,有创造力!
珍惜我们的课堂生成吧!也许在优质课大赛上它会让你头冒冷汗,也许它会让你的常态课一度失控,也许它会让你窘态百出。但它才是课堂上最美的精灵,因为有了它,你的课堂才会更加灵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