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复盘《精英日课》

复盘《精英日课》

作者: 小为为妈 | 来源:发表于2017-09-04 10:31 被阅读111次

Part 1 未来简史

一、学历史的作用是让我们更自由

我们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要摆脱历史的枷锁。历史学家的作用不是在紧要关头告诉我们下一步的历史一定会往哪个方向走,反而恰恰是告诉我们你可以想象多种不同的可能性,让历史往一个不一样的方向走。

赫拉利说,我们今天面对的现实,就只不过是这些偶然事件的历史枷锁而已。不是必然的,不是自然规律对我们的要求,那就是可以改变的。所以,学历史最好的理由,不是为了去预测未来,而是把你自己从过去解放出来,去想象不同的命运!

二、自由意志是个幻觉

1、自由意志

根据欲望,想要什么,就选择什么,这是纯机械化的过程。科学家说的自由意志,是人能不能“选择”自己的欲望答案是不能。有很多实验证明,人的欲望并不受意识控制,意识是受欲望控制。

人的意识就是各种想法、感觉和欲望的集合,每时每刻都有各种欲望在我们的大脑中升起又消灭。你的决策可能是各种不同欲望谈判的结果,但是到底有哪些欲望会出席这个谈判,你根本控制不了。

2、大脑的左右半球

我们知道人脑有两个半球。左半球负责右边的身体,包括眼睛和手,右半球负责左边。两个半球的分工并不像有些教育家说的那么夸张,但的确是有区别的。左半球有语言功能,侧重于逻辑;右半球侧重于形象思维。本来,这两个半球之间通过一个很厚的神经管连接,可以直接交流。

复盘《精英日课》

3、体验与叙事

左右脑这种分法之外,赫拉利还提到另一种分割自我的方法:“体验自我(experiencing self)”,和“叙事自我(narrating self)”。这其实是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讲过的,只不过卡尼曼那本书里把叙事自我称为“记忆自我(remembering self)”

简单说,就是叙事自我评估一段经历的时候,对这段经历的长短没有感觉,而只在乎这段经历中感受最强烈的部分,和结尾的部分。这叫做“峰值— 结尾规则”(peak-end rule)。

赫拉利说,我们平时的自我认同,大约就是这个“叙事自我”。

三、总结

得知自己就是一台计算机,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现在我们都体验到了。我们没有真实的自我,也没有自由意志。如果赫拉利说的这些都是对的,那么结论就是,人生,根本,没有,真实的,意义。一切意义都是幻想出来的。但这有什么不好呢?我的建议是继续生活在虚构之中。

我会继续维护各种我认为有价值的想象的共同体。

我会继续增加我的体验,提高我的敏感度。

我会继续追问我的内心到底想要什么。

但是!因为我知道这些是虚构的,所以——

如果有某个想象的共同体要求我牺牲自己或者别人的生命去维护它,我不干。

在我经历事情,增加体验的时候,我知道我对这件事的解读,只是一个主观看法,只是我的叙事自我讲了一个方便的故事,我不应该执着于这个看法。

当面临重大选择的时候,我会告诫自己,现在内心深处最强大的那个声音,可能它选的是错的!

PS:重新听万老师解读《未来简史》,依然觉得很深刻。之前不理解的内容,现在已经可以理解。但是,我对赫拉利的观点,持怀疑态度。我认可现在生物科学研究出来的理论,但他后面的说法,只是一种假说。

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儿,我不清楚,但是觉得自己还是会活在“叙事自我”和“体验自我”之中,看清楚它们的模样。


Part 2 无为

这本书是 Trying not to Try:The Art and Science of Spontaneity (无为:自发性的艺术和科学)作者 Edward Slingerland 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一位著名汉学家,他还有个中文名叫森舸澜。

一、无为

森舸澜理解的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做得特别自然,让人感觉他毫不费力。

这种“自然”,是庖丁解牛式的自然,它和一个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傻乎乎地往哪一站的“自然”完全是两码事。用一句我们以前说过的话就是 natural doesn’t come naturally。这样的自然,就是无为。

总结:不生硬不刻意,还要有灵气,这才是无为。

二、冷认知&热认知

森舸澜高明之处,还在于他从现代脑科学中给无为找到了一个理论解释。很多人都知道,人的思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系统 —— 一个快速的、自动的、不需要主观努力就能运行的“系统1”,森舸澜称之为“ 热认知”;和一个慢速的、刻意的、需要费力的“系统2”,森舸澜称之为“ 冷认知”。热认知系统大体是无意识的,比如我们日常的动作,走路、开车,并不需要先想好动作要领就能自动完成。冷认知系统需要随时做判断,费时费力,但它的好处是面对新的信息能够随时调整,给不同任务设定新的优先级。

三、心流&无为

无为跟心流这两个概念,有一个重要区分:是否有好的忘我体验。

或者说:你做完这件事之后是感到很满足,还是很空虚。感到满足,有好的忘我体验就不是心流,而是无为。

如果你做的这件事,符合你的价值观系统,而且进入了忘我的状态,这才是无为。

四、听大脑说话(日课第52篇)

我们其实并没有一个单一的“自我”,大脑中实际上有多个不同的声音在同时进行,我们的每一个决策都是这些声音竞争的结果。

人脑的决策过程就如同是一个民主大会,额叶内区就是会议的主持人。他负责控制会议的时间,安排让多少代表发言和什么时候拍板决定。最后拍板其实很简单,就是谁的声音最大就听谁的。

关键是,这个听取意见的时间,根据不同的局面,会有长有短。有时候我们几毫秒就能做出反应,有时候要等几百毫秒。这恰恰是因为如果局面复杂,额叶内区就想多听取一些代表的发言,他会故意等一等,让更多的声音把话说完再提议投票。

所以想让大脑反应快很容易,别想那么多就是了。但是研究者告诉我们,想得多才能想得好。

人脑想得多,能不拘一格地考虑各种输入信息,所以人脑能在一定程度上应付从来没见过的新局面。而现有的计算机程序没有这样的能力,跟真实世界相比,它们太简单也太严格了。

五、达到“无为”的方法

孔子、老子、孟子、庄子,他们的最高目标都是让冷认知和热认知完美统一,达到无为状态,也就是 not trying。但是他们的路线非常不一样。

孔子主张以冷认知为主导,通过勤学苦练,把先王的智慧凝结在人的热认知之中,是 try hard not to try;

老子主张直接关闭冷认知,只保留“好的”热认知,是 stop trying;

孟子主张人天生就有好的热认知了,应该把这些好的热认知给培养壮大,而不必用冷认知强行建一套新的热认知系统,是 try, but not too hard;

庄子跟着感觉走,事先不做任何对和错的区分,是 forget about trying / not trying

总结:无为就是身心合一

意识和潜意识、冷认知和热认知,其实也可以这么理解:所谓冷认知,就是要有意识地考虑新的情况,临时做判断;所谓热认知,就是用大脑中已经安装好的程序自动运行
那么这样说来,当我们根据习惯自动运行的时候,我们其实有点像简单的计算机程序。
养成习惯,变成计算机程序,有很多好处,比如说做事做得快,不用多想,该做就做意志力消耗得少痛苦感最低。我们追求养成好习惯,追求动作熟练,乃至于追求无为的状态,都是在追求尽量减少冷认知的干预,尽量发挥热认知的作用。
可人脑不是专用计算机。别忘了冷认知的作用。无为不等于熟练。学习技能的目的不是为了把自己变成一台专用计算机 —— 尤其是不能变成只安装了一个程序的专用计算机
复盘《精英日课》

PS:在我看来,无为,就是一个悖论,越想达到“无为”,就越刻意,结果就很难达到真正的“无为”。我不关心“无为”,只是想多了解一个看问题的角度。

我特认同万老师的这话“学习技能的目的不是为了把自己变成一台专用计算机”,而是为了打开思路,让自己知道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Part 3 混乱

混乱&创新

为什么“混乱”对创新有利 ? 因为一定程度的分心可以带来意外的灵感,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特别是与不熟悉的人的交流,可以促进团队的判断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

1、分心

所谓的分心,其实恰恰有利于集中注意力 —— 分心你才能注意到新的东西,而新的东西可能是最刺激的,你自然就会注意它。

所以,真正的创新者,不但不怕不确定性,还要时刻欢迎,甚至主动增加一点不确定性

2、人与人的交流

多样性高的时候,团队成员的工作“舒适度”低。

3、办公室

一个人的办公区是什么样的,根本不重要 —— 重要的是他想让它是什么样,就可以让它是什么样。

这是人的自主性,和严格规则之间的斗争。

总结:整洁的背后是循规蹈矩,是把人机械化。混乱的背后是自由独立,是让人更像人。所以《混乱》,归根结底,说的是人,到底应该怎样在这个充满规矩和套路的现代世界生存。

PS:昨天还在讨论如何打开脑洞?今天听完《混乱》这书,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小明,希望一切都尽在把握,但,我也在改变,已经开始拥抱不确定。


Part 4 成功与运气

运气

1、人们特别容易记住自己逆风前行时付出的努力,而忘记顺风时的幸运。

2、如果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变化不定,运气的成分实在太大,未来的境遇很可能还不如现在,那他的确应该采取“快策略”,及时享乐就算了;只有当你处于个稳定的环境中,对未来有点把握,才有条件采取“慢策略”,推迟享乐。

总结:如果我失败了,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想改善方案;如果真能成功,就要想到运气占了一定的程度,而且心怀感恩之心。

PS:自从知道了逻辑谬误中的“幸存者偏差”和“身材错觉”,我就不太信“成功学”,甚至都不太爱看成功人士的自传,这种事后诸葛亮的说辞,是需要好好甄别的。其实,更喜欢吴晓波《大败局》这种题材的书,更想避免一些常识类错误。


Part 5 平均的终结

性格

正田裕一据此提出,人其实没有什么“本性性格”。他在这个情境下是一个性格,在另一个情境下完全可以是一个相反的性格。就算你把不同的情境都考虑到,给他算个性格平均值,又有什么意义呢?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地谈论性格呢?

最科学的方法,是考虑一个人的“如果…就…特征”(If-then signatures)。每个人的性格不再是一组标签,而是一系列的列表,也可以说是一份有点复杂的使用说明书 —— 如果这个人在陌生人面前,他就表现得内向;如果这个人在熟人面前,就表现得外向;如果这个人面对压力的时候,就表现得有点内向;如果这个人在办公室里,就表现得特别外向……

万老师猜想,性格和习惯这两者可能没有差别,也许习惯就是广义的性格,性格就是狭义的习惯。由此,我们还能推导出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因为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的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就见过性格改变的例子,一个在上学时期非常“内向”的人可能在工作几年之后就变得非常“外向”。

2、标准偏误

每一条路,都是少有人走的路。我们总以为存在一个“标准”的路线,但凡偏离就是错误,这个认知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科学家专门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标准偏误(normative bias)”。

不同的人走同样的路线,很大程度上是体制批量生产,或者互相模仿的结果,这个现象并不“正常”。

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线,最后都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才是真正的“正常”。

PS:这书特适合“我”,因为我一直都在找寻标准答案,生怕自己做的不符合标准。但真正的标准,又在哪里?


Part6 俭省

一、俭省

俭省不等于吝啬,俭省是一种思维模式。索南史恩说,俭省思维有三个好处 —— 

1、俭省者关注长远目标。

2、俭省者的攀比心理比较弱,不会陷入追逐者绝境。

3、最重要的是,俭省者总是尽可能利用现有的资源。

总结:俭省不是节省和小气,也不是什么变废为宝,而是一个什么东西到你手里,你能不能给它增加一点* 创造性的 *附加值

主动给自己设定一些限制,专注于给已有的资源开发新用途,而避免陷入一味求多的追逐者绝境。

二、练习的作用

1、有严格固定规则的领域,练习的作用最大;没有严格规则的领域,练习的作用非常有限。

2、环境局面越是可控和可预测的,练习的作用越大;局面如果是复杂多变、不可预测的,练习的作用就很小。

总结:“刻意练习”的关键不是时间,而是方法。但问题在于“方法”很难观测,“时间”容易统计 —— 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对练习的研究都在考察练习时间,其实总时间根本不能说明问题。

这是一个需要通才的时代。可是“练习”容易刻意,但是成为通才,似乎很难刻意。你很难抱着实用的目的学习广泛的知识 —— 到底哪个知识有用,应该在各个领域投入多少时间最划算,这种优化问题根本无解。

通才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对付复杂问题和不确定的局面。也许“什么什么知识到底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就错了。如果哪个知识都可能有用,那你最应该关心的其实你对什么感兴趣。真正的斜杠青年追求的不是简历上多几个斜杠,而应该是培养广泛的兴趣,把知识本身当成回报。

三、自证预言

心理学的规律并不一定在哪里都有用,需要环境、人、和时间的配合。

索南史恩说的这个“预期”,放在自己的身上,其实就是“叙事自我”。我们时刻都在给自己讲一个故事,说我这么做,是因为我是个这样的人。而我们今天看到,人都是高度可塑的。

PS:我在上周公众号的文章里就写到,只有量的积累,很难达到质的突破。因为没有一个万事皆准的通用“方法”,每个方法,都有一定的使用范围,而且还受环境、情绪、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不过,我很认同“主动给自己设定一些限制,专注于给已有的资源开发新用途,而避免陷入一味求多的追逐者绝境。”


Part7 巨人的工具

亚当斯所谓的“系统”,是一个连续变化的东西 —— 或者是一项技能,或者是一个关系,比如夫妻关系。为了这个系统,你可以做各种项目,你可以要求自己养成什么习惯,你要的不是某个具体事件的成败,而是* 发展 *这个系统。

亚当斯的博客写作,就是一个系统。具体哪篇文章能不能获得收入,有多少读者阅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让这个系统不断地发展。他写博客没有任何具体的目标,这恰恰是系统的特征。

怎么发展系统呢?亚当斯做了两个方面的事情。第一是要定期写,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第二是要多尝试,亚当斯把博客当做一个研发平台,在上面做了各种写作技术的测试。

试问,有多少人能做到,没有节点式的职业规划,没有具体目标,不计回报,长时间地去发展这么一个系统。

你想发展系统,需要一定的条件。你得有个正经工作,还得有家人的支持。

虽然,发展系统,得有兴趣,你得能从这个系统本身获得乐趣 —— 可是有兴趣的人太多了。每个人都对某一方面的事情感兴趣,但是要真像亚当斯这样做下来,光有兴趣是不够的。不但需要你做“好玩”的事儿,还需要你做很多“不好玩”的事儿。“兴趣”,是个被高估了的素质。“气度”,是个被忽略了的素质。不计较得失,心里有一件“大”事,我特别佩服有这样气度的人。


Part 8 意会

一、意会

*现代高级知识*的完整拼图是 —— “算法 + 自由技艺”。

“意会”就是“对人和人之间有意义的区别,具备一个敏感度”。有意义的区别,就是不能简单用*数字*描述的东西,所以叫“意会”。而我们研究这些区别,最根本的目的,是理解“人”。

二、专家:从入门到精通到无为

德雷福斯的理论,把专家的成长过程分为五级。

第一级是新手。新手能记住抽象的规则,然后按照规则行事。

第二级是先进的初学者。先进的初学者不但能按规则行事,而且能够根据以往的经验,面对不同的局面能采取不同的行动。新手只会规则告诉他的那几招,而先进的初学者除了规则还有经验,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不同环境随机应变。

第三级是胜任。胜任者面对几个事情,能够分出优先级。也就是说,在做决策的时候,他清楚地知道,首先应该照顾什么地方,其次应该做什么事。能分清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他有时候按照固定规则去做事,有时候则是依据以往的经验。

第四级是精通。精通者能够把所有的信息当做一个整体来考虑。精通者考虑问题,很少理性地使用固定的规则,他已经不再区分经验和规则,而是从整体出发,全盘考虑。

第五级是专业。专业者完全不受理性的束缚,他的判断和反应都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做出的。哪怕面对的是全新的情况,他也能无意识地把这个情况和以前的经验联系在一起,自动处理。

这不就是以前讲过的森舸澜的《无为》那本书里说的“无为”的境界吗?所以第五级应该叫“无为”。不过德雷福斯这个理论,重点说的是人在多大程度上能把自己的技艺、经验和当前环境结合起来做事。

新手完全不考虑外部环境,在哪儿都是同一个做法,按照抽象规则去做事。水平越高,就越能将外部环境作为变量,把以往的经验都考虑进去,到了最后就能达到存乎一心的境界,随机应变

总结:今天的关键词是“环境”。理解人得理解他的环境 —— 社会文化、人生经历等,这些东西不是几个简单的数字能概括的。所以高手厉害还真不是数学厉害,而是他综合考虑了数学、主观感受、社会文化和情绪,以及直觉

三、溯因推理理论

溯因推理的这个过程,跟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的过程非常相似,具体分为四步:

1、收集大量的数据。我们前面讲过,数据不仅仅是可量化的信息,还包括文化、环境这些内容;

2、从数据中找到规律,发现“模式”(patterns)。你会发现数据并不是完全的杂乱无章,其实有各种组织和结构。你要把这些结构找到,好好总结。

3、把模式综合起来,形成理论。所谓理论,就是你能用一句话去描写那些数据,你可以得出一个理论,也可以是几个理论。

4、获得洞见。

解释:前期都是大量的集中思维,获得信息,做好准备。中间都要有一段时间,放松一下,干点别的事,主动不思考。这是让大脑“长”一会儿。让思考在后台以潜意识的形式完成,让不同的想法在头脑中发生连接。然后某个偶然时刻,小球正好来到关键的区域,洞见就出来了。

复盘《精英日课》

Part 9  决断

一、科学决策的四个步骤

决策是个不常用到的技能,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自动驾驶状态,根据直觉就把事情做了。可是有的时候,你需要停下来,想一想,仔细评估,才能做好决定。

第一步:看看自己都有哪些选项。

错误做法:有什么选项就从这些选项里选。

正确做法:想想能不能给自己增加几个选项。

第二步:评估每个选项的优劣

错误做法:“确认偏误”,先入为主地喜欢和坚持某个选项。

正确做法:向多人寻求意见,获得一个客观的评估。

第三步:从这些选项中选择一个

错误做法:被自己的短期情感左右。

正确做法:要从长远考虑。

第四步: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有一定准备

错误做法:过度自信。

正确做法:給未来要一份保险。

复盘《精英日课》

PS:最简单的增加选项的办法,就是借鉴,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因为,好想法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我们得学习很多别人的经验。掌握的套路多,办事的选项就越多。

有了各种选项之后,还需要一个小技巧,就是并列选择,把多个选项都摆在桌子上,要选就一起参选。

二、决策的几个方法

1、建立反对派

2、旁观者清

“旁观者清”,其实就是因为旁观者没有你那么多复杂情绪,往往能做出更理性的判断。

一个特别好的旁观技术,叫“ 10/10/10法则 ”。这个方法要求你从三个时间尺度去考虑一个问题:

10分钟之后,你会对这个决定作何感想?

10个月之后,你会作何感想?

10年之后,你又会作何感想?

3、考虑价值观

前面两个办法都是用理智战胜情感,让自己尽可能客观地分析利弊。但是任何分析都是有限的,到最后可能还是面临一个利益计算已经无法判断优劣的局面,那么,这个时候,应该考虑“价值观”。

这里所谓的价值观,就是你设定的“优先级”(priority)是什么样的,说白了就是你认为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价值观是每个人自己选择的。没有人强迫你接受,你也不一定一旦选了就必须坚持。价值观只是一个指引。

但是价值观不是一句空话,它可以指导我们的决策。不过希斯兄弟说,一般人做事往往做着做着就忘了自己的优先级,有时候随波逐流,最好时不时反省一下核心价值观

总结:做决策,就要看两点:第一看基础比率,第二看我到底特殊不特殊。


Part 10 破除成功学的迷信

WOOP 方法,在我看来,最大的作用并不是帮助你实现梦想,而是帮助你放弃不切实际的梦想。如果你的梦想是不可行的,使用这个方法分析之后,你会强烈感觉到这个梦想确实不可行。

如果可行,剩下的事儿就是坚持了。这就回到我们昨天的内容。

“坚持”和“多尝试”是个矛盾。注意这有一个时机问题。职业生涯的早期要多尝试,可以多跳槽,但确定了事业之后就应该坚持。最理想的状态是把无关的事情都推掉,每天只干最重要的这一件事儿。

但坚持的同时,也要多尝试。前面不管投入多少都是沉没成本,有新的好机会还是可抓住。总之是不坚持就干不成大事,不尝试就找不到“对”的事。这个矛盾永远存在。大部分时间集中力量干大事,同时确保一小部分时间尝试新事物,可能是个好办法。

复盘《精英日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复盘《精英日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bws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