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给学生们讲了《月迹》这篇课文。很久没有如此用心讲课了。突然觉得原来文本的解读是如此重要。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文章主要写的是作者童年时代在中秋节盼月,寻月,忆月的过程。语言清新明丽,富有童趣。读起来让人神清气爽。
文章开头写几个孩子在中秋节盼望月亮上来,在等待的过程中央求奶奶给讲故事。奶奶的一句:“月亮进来了!”把文章引入正题。
第二自然段文章通过月亮的升降变化。给我们勾画出了竹帘儿和明镜里月亮的变化。由缺到圆,再由圆到缺这样一个过程。空灵清秀。随着中堂和明镜中月亮的消失,我们开始了寻月的过程。
院中寻月,月桂的描写,嫦娥的传说,“银铺的地,玉砌的墙”的想象,最后转入了月亮归属的争论。月亮属于谁?属于你?属于我?还是……哈!童趣跃然纸上。
院中寻月,月亮在紫葡萄上,月亮在瓷器上,月亮在爷爷的铁刃儿上……河中寻月,月亮在上游,月亮在下游,月亮在河流的每一处……月亮在天空,在每一个人的眼中。
沙滩议月。月亮属于每一个人。用皎洁的光照亮了大地。给我们带来希望与梦想!
好文不厌百回读!当我挖空心思去寻找大部头的作品去读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好的作品就在课本中!细细品味,给我们带来别样的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