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约:此字始见于甲骨文。多音字,读作yuē或yāo。本义是绳索,引申义指拘束、限制,事先说定,邀请,大略,读作yuē;引申义指用秤称,读作yāo。说文解字注:约,缠束也。从糸,勺声。於略切。注曰:束者、缚也。引申为俭约。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2
利的古字形用刀割禾来反衬刀的锋利,本义指刀、剑锋利。刀口锋利切割速度就快,由这一点又可引申为速度快。对于刀,自然是越锋利越好,故引申为顺利、便利。事情顺利就有好处,故又引申指利益、好处、利润等义。由顺利、吉利又可引申为“对……有利”。
我觉得这段话说:没有仁爱之心的人,不能长久出于约束贫困之中,也不能就处于安乐之中,仁爱的人,在什么情况下都很安宁,舒适,游刃有余,富不骄,贫无谄。而智慧的人知道保持仁爱之心有利于自己,所以,会努力追求仁爱的境界。
钱先生解释是:先生说:“不仁的人,将不能久处在困约中,亦不能久处在逸乐中。只有仁人,自能安于仁道。智人,便知仁道于他有利,而想欲有之了。”
我感觉意思差不多,但是,我想为什么仁爱的人可以适应任何环境呢?
我小时候以为仁爱就是无条件爱他人,这样的人我以前会很敬佩,觉得品德高尚,没有任何私心,私欲。是个大英雄,随时都能为他人牺牲自己,我自己做不到,但是很敬佩。
后来长大了,觉得这样的人很烦,老是用高标准要求别人,显得自己很高尚很无私,用别人的欲望来衬托自己的高尚,掩饰自己的私欲,很无聊很无耻,对这样的人敬谢不敏。
现在,我考虑,我对于仁的定义是不是错了,仁者首先要爱自己,学会爱自己才能爱他人,只有爱自己了,才能在贫困时保持恰当的自尊自爱,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不会为五斗米折腰,也不会拒绝善意的帮助,尽自己所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让自己过的好,让身边的人保持愉悦的心情,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这样的人即使富贵发达了,也不会因此洋洋自得,瞧不起别人,而是会继续用合适的方式帮助他人,实现共同成长,同时,对于人性有深刻的认识,不让人因此对自己产生敌意,让自己对一个敌人,因而有仁爱的人有足够的智慧在各种环境里生存,而智慧的人知道拥有仁爱是一件需要大智慧的事件,因而努力学习,追求这个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