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阅读,我有个不太好的习惯,那就是暴饮暴食,即对于自己喜欢的书籍,那可是废寝忘食;而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弃之如草芥。
这样的结果必然是我一直躺在自己的阅读舒适区,熟悉的领域内容能说得头头是道,但对于其他领域就瑟瑟缩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己的眼界和格局。
近期这段居家办公的宝贵经历,让我真正沉下心来重新看待阅读这回事,也让我有时间重建阅读的秩序。
据说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有个写作习惯,就是无论心情如何,每天都要坚持输出几千字。于是,长久以来,他都是日本非常高产的作家。
以前,我对此是颇不以为然的。
写作不就应该是追求一气呵成么?灵感来了,多写一点;没甚灵感时,就少写乃至不写,这不是更符合人性么?
但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随心所欲还是要有边界的,而边界就是内心的秩序。
每天看似苦行僧似的码字,其实也是在刻意练习,保持稳定的输出。
而对于阅读,也莫不如是。
先前,我在阅读上其实浪费了挺多时间。
一方面体现在盲目选择上,而另一方面则体现在自己的专注力稀缺上。
书海中寻寻觅觅,最终寻得的还是自己熟悉的领域文章;对于有养分的书籍,却苦于其内容的晦涩难懂而断然放弃。
近期,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小目标。
今年不买书,将自家的存书至少看完50本,其中舒适区和学习区的书籍各占一半。
对于舒适区的书籍,一般都安排在睡前阅读,主要用于放松,但也严格控制时长;
对于学习区的书籍,放在白天精力最好的时间阅读,用输出倒逼输入来保证学习时长,同时调用各种资源、工具(比如课程、视频等)来提升知识吸收的成效。
这么一来,我既有了完成目标的内驱力,同时也可以将囤的课程做一番精简梳理,符合断舍离的精髓,也挺有秩序感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