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无知”,都是在刷朋友圈的时候,被万能的朋友们安利到了之后,才把自己的一块又一块的短板,给找补上的。
当天从海里捕获上来还带有海水腥味的,才能称为“海鲜”。
那些经过水池输氧、冷冻储藏的,再新鲜也不是“海鲜”,顶多叫“海产品”。
而那些经过脱水处理、或长途运输的海产食物,就只能叫“海味”——有海的味道而已。
如果按照朋友圈里的这位生长在海边的朋友,对“海鲜”的安利,俺这个跟“海”根本不挨着的内地“土鳖”,还真是没吃过一顿像样的“海鲜”。
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吃过一点点,带着“海味儿”的“海产品”的人而已。
想到这里,不由得感叹之前的自己,还人前人后到处显摆过。
总觉着在街角那家海鲜店里的打着氧气的水池子里,和冰柜的冷冻箱子里,买过那几只鱼虾,就算吃过“海鲜大餐”了呢?
现在想起来,咱在那些生长在海边人的眼里,要多可怜,有多可怜了。
今天,听海边的朋友这么一说,我瞬间就有了一种,立马飞奔到海边,在“海鲜一条街”一边吹着海风,一边品尝着各种海鲜的向往了。
即使花光身上所有的银子,也要甩开腮帮子,实现一把海鲜自由。
之前是因为没有钱,然后是没有时间。现在这两个条件都具备了,这个万恶的“新冠疫情”,又把人给限制住了。
无奈之下,只好耐心等待,期待着真正春暧花开的那一天,尽快地到来吧!
今天是中伏的第十天,最高气温也一下子窜升到了近35度。
看来“上蒸下煮”的模式,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
二伏天里,在家吃碗过水面条,既简单,又解暑。
挺好。
虽然,条件不允许咱带上一张嘴,买上一张机票,奔向海边,流涟于那令人羡慕嫉妒的“海鲜一条街”。
但是,家里从来没有缺过的米面油,仍旧一样不少。
自己变着花样,做顿可口的饭菜,还真不难。
民俗,就是千古不变的约定俗成。
接受了约定俗成,大概就是人们常念叨的那句,按客观规律办事吧?
得,咱也不能坏了这么好的约定俗成。而且这种吃食的制作和享受的最佳地方,就是自己家那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厨房。
经过这几年的闭门修炼,在厨房里不停地闪转腾挪,就一直没有停过摸索厨艺。
所以,擀个面条,已经是最初级的基本功了。
说干就干。
至于能吃多少,那是后话。单就和面、醒面、擀面、切面,这一环扣一环的过程,就够咱享受一番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