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故乡(一)

作者: 泗水润川 | 来源:发表于2019-05-14 12:48 被阅读52次

              故乡的繁荣和热闹是存在记忆中的。大约80年代中期,故乡有35户人家,多达150口人。村上有半工业化的纸箱厂和手工的棉纸作坊。不仅解决了村上的年轻人就业,外村的适龄青年也到厂里来上班。那时的故乡有了上班的年轻人,到处都充满着活力和笑声。村上的男子是不缺媳妇的。全县有名的大村女孩子都还嫁到我们村。村里的企业经受不了经济大潮的冲击,投产不到二年的纸箱厂便倒闭了,棉纸作坊半死不活的经营着。80年代的内陆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工作倒闭后,年轻人大多在村里从事农活,小村重新回归农耕时代。

            故乡的四周被大山环抱,山上松柏常青,把山村掩蔽在绿色屏障中。村中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河,河水四季长流。来到村里的人称赞小村是“世外桃源”。故乡的大山馈赠了村民。大山上储藏着铁矿和煤炭。90年代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对钢铁的大量需求。村村办起了炼铁炉,一座座树起的炼铁炉催生了对铁矿的需求。带有疯狂的需方市场,让山上的铁矿和带有颜色的石头都能卖成钱。全村所有劳力都上山去挖铁矿石,头脑灵活的买上三轮车跑起了运输。运输的收入是挖铁矿石的3到5倍。但不是谁都能跑了运输业务。因为运输挣的是差价,需要到矿点压低价收购,再到收矿点或炼铁厂高价卖出。和人讲价是需要有能力的。

            在那段疯狂的日子。村民们的幸福指数是很高的。每天晚上数着当天收入的数张百云钞票,吃着菜,喝着小酒。但幸福的日子过得很快,一年后随着铁的产量过剩和土炼法铁的质量较差,炼铁炉逐渐熄火,铁矿石堆积在山上。村民们待在家里等着炼铁炉的重新开张。从那以后,炼铁炉再也没有被点过,劣质的铁矿从此没了市场。年轻人不愿在家再等,他们走出了大山,到城里寻找生计。

            90年代末,城里的服务业已成规模,正是大量需要年青人的时期。那时村里走出去的年轻人,现在都在外面打拼出了自己的天地,有了自己的家,有的还把自已的父母接了出去。他们只是在清明节时带着妻儿,来故乡上上坟。他们走时都会流露出对故乡的留恋。“咱们村的风景多好,可惜是没有人了”。在感叹中,他们驾车而去。故乡又回归旧日的平静。

          现在的故乡常住民是三位老人,一对夫妇一位身有残疾的老人。老夫妇养着的两只狗忠实地守护着村子。当三位老人不在了,故乡也许只存在我的记忆里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忆故乡(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dfs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