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天,我接触公益机构及公益项目已六年有余了,如果献血这事儿也算上,那就有十三年了,漫长的十三年,期间我做过志愿者,做过公益资助人,做过公益活动参与者、策划者,做过全职社工,还做过全职慈善基金会……算是多少有点儿见识了,可突然到今天我发现我有点儿看不太懂现在的一些助学公益项目了,悲凉!
其实我接触的第一类公益机构就是自称助学类型的一些机构,并且从很早年我就开始“捐资助学”了,一直持续到今年,我停下来了,我看不懂了。
我开始思索“助学”到底是什么?现在这时代到底怎么样做才算是助学?公益助学是不是应该传播人文慈善?
疑惑之下,我查了下汉典(网络),得到如上图解释。助学即是:在学习方面给予帮助;资助学业。
相信很多人都能理解“资助学业”的意思,而且现在很多愿意献爱心的人都会愿意选择这种方式,经常想着要去资助几个贫困学生。恰好我这些年也是干的这个事情,同时当下社会上依然有大量的机构和组织在干着这个事情,乐此不疲,争先恐后。我是不是可以把这理解为基础且粗暴版的”简单公益“?
疑问一:真的有这么多人有直接资金方面的用于上学的需求吗?到底是助学,还是扶贫,还是养贫?
疑问二:“在学习方面给予帮助”体现到哪里去了?效果评测及监督在哪里?
我相信无论是早年还是现在,国内肯定会有一些学生及家庭有钱这个需求,确实没钱交学费。那么各层次需求人群在哪里?是会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还是义务教育阶段之外呢?到底有多少人呢?分别对应的需求差异是什么?他们需要的只是钱吗?资金到了学校后辍学率变化是多少,对于学生学习的帮助体现在哪里,专业保障在哪里,持续效果在哪里?相关学生对于各类助学活动的“体验”如何?各类助学行为的美誉度如何?各路助学机构如此之多,好好做助学的机构有几个?有多少学生被复捐?有多少机构在黑夜里打着小算盘?……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幼儿园和中小学阶段学校总数达49.85万所,在校生总人数约2.04亿人。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达42557亿元,比上年增长9.43%。
2017年,全国累计资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职学校、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学生(幼儿)9590.411万人次(不包括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营养膳食补助),比上年增加464.27万人次;累计资助金额1882.14亿元(不包括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营养膳食补助),比上年增加193.38亿元,增幅11.45%。学生资助资金连续十一年保持高速增长。
(以上数据来源:国家教育部)
疑问三:为什么会一直需要“助学”,尤其是国内长期存在的“捐资助学”,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当下各常规可见的助学行为下,有哪些人(或环境)在受伤?关于某些地区的教育相关问题如何能得以根本改善?
我想我们该好好思考思考这个问题了。
助学,不仅仅是资助学业,还需要在学业上给予切实有效的帮助。时刻提醒自己探索当下社会问题的本质,并努力去解决它!用眼前答案解决眼前问题,带来的只会是更深的困扰和痛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