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厉害的几种思维(一)
️对立统一的思维
《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较;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认为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祸福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甚至在某种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应该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最伟大的辩证法思想,让我们看到对立物之间的真实关系。
️利他思维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之所以推崇水,是因为,水善利万物。水包含了利他精神。
这个世界上,什么才是真正的无敌?
儒家说,仁者无敌。
“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孔融在吃梨的时候,自己专拣小的吃,而将大的留给哥哥们,这种做法备受家人的称赞,并且流传开来,成为传颂千古的美谈。
人们为什么对孔融如此赞美呢?因为孔融在分享好处的时候先人后己,将好的留给别人,而将差的留给自己,这其中反映出的正是利他之心。
只有利他的人,才会有精神上的大格局,有灵魂上的高度。
反之,如果只是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看问题、做事情始终离不开自己的欲望,那永远只能是井底之蛙。
️要重视"无"的价值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告诫我们: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一定要看到"无"的价值。
盆子、杯子等器具内部是"无"的,所以能装东西;人建造的房子内部是"无"的,所以能住人。
人们很容易看到眼见的实物,却忽略了"无"的价值。
疫情之前,人们总是把幸福解读为“有”,有房,有车,有钱,有权。
但疫情三年,真切地让我们感受到幸福其实是“无”,无忧,无虑,无病,无灾。
“有”多半是给别人看的,“无”才是你自己的。
重视"无",才能活得更自在。
2023-04-19 6:2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