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人们熟知的二十四节气,中医所讲的气血,常说的气节、气概、灵气、才气、朝气、底气等,在《庄子》中也讲“气”,且是“纯气”。
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居,予语女。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远?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夫得是而穷之者,物焉得而止焉!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一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郤,物奚自入焉!——《庄子·达生》
至人是庄子学说中道德修养臻于完善之人,列子问他的老师关尹:“至人潜行水中却不会感到阻塞,跳入火中却不会感到灼热,行走于万物之上也不会感到恐惧。请问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境界?”简单说也就是至人通行无阻,不为物境所碍,这是什么缘故?
关尹回答:“这是因为持守住纯和之气,并不是智巧、果敢所能做到的。”
万物的外在千差万别,但都来源且复归于“道”。
关尹从物讲起, 物体都具有面貌、形象、声音、颜色,世间万物种类繁多,差别很大。从外在来看,物与物之间的最主要区别,不过是形状和颜色罢了。
“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此句相对不好理解,有多种注解,我比较认可的是:无形,指道,无所化,指虚静无为之道体。此句是说万物由无形之道创生出来,又复归于虚静无为之道体。
得道之人,不再受限于物。
“夫得是而穷之者,物焉得而止焉!”是:此,指万物生化之理,穷:穷尽。止:限定,留止。通达万物生化之理,就不会以具体事物为意,不会受其限定。
这应该是解释至人为什么不怕水不怕火,不恐惧于外物吧。因为得道之人与道为一,超脱于万物。
此句庄子注解至人的水火不侵,是用极富夸张与想象的手法,警醒世人,要摆脱外物的桎梏,只有合于道。
守性养气,外物就无法入侵。
淫:过,超过之意。藏:冥合,暗中相合之意。“不淫之度,无端之纪”一句是说至人将处在无过无不及的恰到好处的限度,而又冥合于循环无穷推陈出新之大道纲纪,逍遥于万物之终始。我理解依然是说顺道之理。
“一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专一持守其自性,存养其精神,使德性与天道相合,与创生万物的自然相通。
“其天守全,其神无郤,物奚自入焉!”持守自然之道就完备无缺,其精神没有空隙,外物又从何处入侵心灵呢!
什么是气,什么是纯气?关尹没有明说,我们再来看一下庄子的另一篇文章。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人的生命是由气聚合而成的,气聚而生,气散而死。天下就是靠一气来贯通的。可见气的重要性。
万物因气的聚合而成,因气的离散而亡,气是构成万物最根本的原质。“纯气”又或指纯粹的精气,“貌象声色”与气的关系,就是形与神的关系,也是现象与本体的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