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后,读完《列子》一书。
最早知道《列子》,是初中时的课文——《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至今我还很熟悉,但是,却只到今年,我才完整地读了此书,也真是汗颜。
岂止是《列子》,很多书,我都是这两年才陆陆续续地接触,包括《晏子春秋》、《战国策》这样的古典名著,也都才读完不久。而大名鼎鼎的《史记》,还没有完整地读一遍呢——就将它列为今年的计划吧。
今年,希望还能读完《先秦古诗鉴赏辞典》和《汉魏六朝古诗鉴赏辞典》。如果能将三本书认真读完,也算不错了。因为三本书都是大部头,而我去年一年,也才读完两册古文辞典、《世说新语》等不到十本书。
尽管数量不多,觉得还是蛮有收获。虽然这些感悟一时还不能形成文字,知识也未完成体系,但是,对于以前听过的相关知识,总算知道了出处,有了些整体的认识。
比如:对于歧路亡羊、愚公移山、薛谭学讴、钟子期与俞伯牙、纪昌学射等等故事,以前也听说过一二,但只到读了《列子》一书,我才知道:原来都是出自此处啊!
2
我对于奇闻逸事很有兴趣。这本书里就讲了一些这样的故事,比如:
话说周穆王的时候,有个叫偃师的人,向穆王献上一个会歌舞表演的木偶,完全就像真人一样。穆王非常吃惊,带着宠妃和嫔妾一起观看。表演快要结束时,这个“人”用眼色挑逗穆王身边的姬妾,穆王大怒,要杀偃师。偃师非常害怕,立刻剖开那“人”给穆王看,原来全是用皮草、木料、粘胶、生漆、丹青等物品做的。穆王不相信,仔细检查体内的内脏器官,体外的筋骨、肢节、皮毛、牙齿等等,全都是假的,但是却与人体一样,非常完备。把这些材料合在一起,又是一个惟妙惟肖的 “人”,拿掉心脏,则木偶不能说话,拿掉肝脏,木偶不能看见,拿掉肾脏,不能行走。穆王这才相信:这的确是个木偶人。但是,人的技艺也太巧妙了!
《列子》这本书成书时间众说纷纭,即使是出现在魏晋时期,距今也有一千多年了。你能想象吗?在一千多年前,至少已经出现这样的故事(如果历史上并未有其事的话),至少在人们的想象里,已经有这样高级的“机器人”了,真是不可思议!
还有关于扁鹊的故事。扁鹊将鲁国的公扈和赵国的齐婴心脏互换,结果两个人都去了对方的家里。家人不认识,争吵不休,后经扁鹊说明原委,方才平息。
“换心术”在现代社会也是难度相当高的手术,但在古人的故事里,一千年前就实现了。因为扁鹊是战国时期的神医,关于他的故事,很多都成了传说,难以找到确切的记载。所以,这个故事,虽然是一则寓言,其实也增添了一丝神秘,你会忍不住想:扁鹊真的有这么厉害吗?也许是他的医术失传了吧,否则,中国人早就能做这些内科手术了,说不定比现在的水平高明得多哩。
由此,不禁想到《聊斋志异》里也有类似的故事(更多的是蒲松龄的想象吧):换头术和换心术。大概是说一个人和鬼交往,时间久了,交情不错。悄悄问:我妻丑,能变漂亮否?有一天,鬼说:有一美女刚死不久,将她的头为你妻子换上。于是,趁此人妻熟睡之际,换上美女头。另一则故事则说:一书生鲁钝,但心地善良,好像是做了一个善事与一鬼结缘。鬼说:你考不上是因为心窍不明之故,有机会给你换一颗文士的心。后来,鬼成功为书生做了换心术,书生也终于科考有名。
得美妻、得功名,这大概是蒲松龄这样不得志的儒生最大的梦想吧,所以,我宁愿相信这两个故事纯属想象,是男人们“意淫”的产物了。
3
读书有所感时,会有快乐。这种快乐,常是内心的愉悦,而难为外人道。以我的体会,这种快乐甚于聊家长里短,甚于看八卦娱乐。而当你从一本本书里发现它们内在的联系,发现以前一知半解的知识慢慢清晰起来,似乎心中的迷雾也渐渐散去,眼前的世界也逐渐开阔起来。再去看新闻时政,也好像洞明了不少,去看朋友圈,突然发现了雅俗之分。
这就是读书的收获吧。
我常感慨,在最该读书的时候,家里没有书读,在学校里,也没有遇到引领我读书的老师,加上资质平庸,到现在才发现所学浅薄,才开始主动地去读书,很多美好的年华都蹉跎过去了。
我相信,这绝不只是我一个人的遗憾。按说,我自己还拿到了一所九八五院校的文学硕士学位,比起一般人还是读了几本书,现在依然觉得不成样子,其他人呢?估计更不会好到哪里去。包括一些博士,包括,不客气地说,我自己当年的老师,也许他们自己是有水平的,但是,并没有传授给我足够的知识,或者说,启发了我。
我希望我能做一些他们没有做到的工作。让学语文的孩子,通过多年的语文学习,知道中国文学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思想精髓,当你走出校院,参加了工作,依然有一些思想在影响着你。
真正的知识,就是若干年后你已经忘记了老师讲过的一些知识点,剩下的东西。
希望从此以往,我能一直读下去,能把我的体悟教给更多的人,能把文章一直写下去。
网友评论